破解乡间底层孩子的日常抗争非一夕之功

18.08.2015  16:06

  每一个个体最平凡的日常经历都应该成为这个国家历史档案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以留守儿童为代表的每一个底层孩子都在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书写着未来中国。

  然而,今时他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懂得真实的他们吗?他们真的如目前媒介所公开描摹且日益定型化于公众头脑中“弱者”的标签式形象吗?那些被公开化的“个人梦想”究竟是底层孩子们的“真实”表达,还是被外界舆论建构而越位臆断的“虚假代言”?(2015年8月17日《中国青年报》)

  乡间的孩子很不好管,尤其是在学习工作中更不好管,特别是在最基层的某些寄宿制学校里,这一问题反映的特别强烈。对于这样的现象很少有媒体关注,也很少有相关新闻报导,今天青年报对最基层乡间的孩子学习生活情况进行报道,其实这种现象早已经存在,面对这种现象,百姓悲哀无奈,对于教师来讲,日子平淡如水,除了多了一缕缕愁畅外,他们还能够改变什么呢?

  说孩子们上学不上心,有其社会大背景,造成这种怪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一是农村教育期待家长有作为大多是指望不上,很多学生的家长哪里有时间教孩子呢?他们每天为生计奔波,日子过得还很困苦。再者就是他们的文化并非都很好,他们对于孩子的成长虽说也抱很大的希望,但真正让他们自己科学教导孩子根本不可能,他们教育抚养孩子除了粗放式管理外,没有其他特色可讲,如果有,就是他们对于孩子的溺爱不输于城里人,孩子吃了委屈,某些家长会上纲上线,尤其是农村基本上由女人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女人平时教育孩子缺乏吃亏精神,让孩子变得比较自私。相对于女人来讲,男人承担教育的责任更少,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大很都是以拳脚为主,这样的教育方式,农村的孩子会有多少听话的呢?

  其二教师对于孩子能够负多大的责任呢?很多农村的教师都是农村人,他们的文化水平从某些程度上讲也不高,选择孩子教育方式更是按普通家庭的教育方式,上心的老师除了平时对孩子多一些打骂外,会有几个人做到循循善诱呢?再者就是农村老师的教学水平大多不高,上级政府部门对农村教育投入少,尤其是对教师的引进,基本上很难有优秀人才进入,在七、八、九年级,乡下上课的孩子,在外语上功课又有多少出类拔萃的呢?大多是没有几个及格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农村现状。教师对于农村孩子淘气顽皮见识多了,老师也感觉累了,他们怎么会能够坚持长期严格管理孩子呢?成绩不好,孩子不好好管理,出现了懒惰式教学,乃至才出现连厕所内都要安装监控的事件出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基层教学困境怎么能够破解呢?

  其三农村基层学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让教育部门和百姓挠心的事呢?还在于学习知识与当今社会有多大影响有关系。学习好呢?将来未必是高收入,即使学习多好,大学毕业了照样自己找工作,在当今时代失业人群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大学生失业情况多如牛毛。而相反的是,知识不多的,如果头脑灵活的却成了大老板,提前在人生的道路上赚得了一桶金,这在当今社会来讲不是个别现象,因此知识无用论在当今社会的影响还相当大,正是这样小孩子们不喜欢学习,觉得自己老师没本事,也就不是怪事了。

  农村基层孩子学习的窘状需要解决,如何解决,需要孩子的家长上心,对孩子平时多加强一些管教,尤其是尊师重教等方面,在吃亏等方面,家长做的更要多。当然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做的文章更要大,首先要加大基层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对于老师的投入要增加,要将一些优秀的教师多向基层倾斜。其次就是加大对农村老师的考核力度,做到赏罚严格,让老师真正可以体会到教与不教的不同待遇。最后就是老师要将教学的责任挺起,既然知道自己工作不易,为什么在教学中不努力追求教学成绩呢?同样的打发时间,有了成绩不会更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吗?

  改变基层农村教学水平,需要做的文章很多,但是这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需要在这一事件中,地方政府部门要重视,教育部门要重视,我们的学生家长也要重视,只要这样共同携手,农村教育改革也许才能够走出一个新天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