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并非为游山玩水:了解水患 兴修水利

14.03.2014  17:48

  核心提示:专家发现,“乾隆下江南”所花银子每次远远不止100万两,而一路南下也绝非游山玩水,实际上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了解水患,兴修水利。

  乾隆南巡图(局部)

  核心提示:

  乾隆帝为何下江南?

  官员联名奏请,首次南巡两过扬州

  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两淮盐政吉庆上奏,表示乾隆举行木兰秋狝典礼,又西巡五台山礼佛、东巡曲阜祭孔,但是江南丰饶之地却未亲自巡幸,以江南民众十分盼望为由,恳请南巡。乾隆未给出明确回应只朱批“”,表示已看过此奏折了。

  市档案局的贾丽琴介绍,当年九月,两江总督黄廷桂、河道总督高斌、漕运总督瑚宝、副总河张师载、安徽巡抚卫哲治、江苏巡抚雅尔哈善、两淮盐政吉庆联名上奏,恳请乾隆巡幸江南。他们表示,经过乾隆的励精图治,现今已盛世显现,社会稳定,人口稠密,具备南巡的条件。此前,康熙就曾六次南巡,乾隆其实对其祖父的南巡之举是十分渴慕的。此折上奏后,乾隆朱批:“大学士九卿议奏”。当年十月,南巡之事最终敲定。

  据史料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十三日,乾隆奉皇太后离京,开始第一次南巡江浙。经过直隶、山东到达江苏,在徐州府宿迁县叶家庄暂停小住。二月初八日,渡过黄河,巡查了天妃闸、高家堰,经过淮安、高邮到江都县香阜寺;然后自瓜洲渡过长江,巡幸镇江、无锡、苏州。三月初一日,到达杭州,遍游西湖名胜,同时至绍兴祭大禹庙。回京时,从南京绕道祭明太祖陵,之后又在扬州游玩,在高旻寺短暂停留。随即沿运河北上,从陆路到泰安。五月初四日,历经四个多月,回到京城。

  花了多少银子?

  两淮盐商捐银百万两

  乾隆南巡声势浩大,花费颇多,不可能所有银两都由国库支出。乾隆南巡的主要财政支柱是两淮的盐商,两淮盐运使司公署就设在扬州城内,八大商总也住在扬州城内。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两淮盐政吉庆上奏《奏为圣驾南巡两淮商人程可正等公捐百万银两事》,奏折中提到“江省幸蒙恩允南巡,万姓欢腾,淮商倍切所需费用久愿公捐,其踊跃难形情状”,由此就可见当时为迎接乾隆首次南巡,盐商积极踊跃、抛金撒银的巨大手笔。

  贾丽琴说,乾隆南巡,扬州是“驻跸之地”,为迎接圣驾,必然要对道路、桥梁、码头、行宫名胜甚至是附近上山道路进行修整。《清宫扬州御档》中,江苏巡抚雅尔哈善就有一道题为《奏为江都县瓜洲渡江马船大修所需工料请动支给办事》的奏折。南巡路线中,乾隆从扬州游览结束后,必然要从瓜洲过江至镇江。而瓜洲渡江大马船自乾隆九年小修,至此已经过了5年,船身已经腐朽,雅尔哈善这道奏折正是请旨希望从司库存公银内支取大修所需工料造价。

  对于南巡事宜的开支报销,乾隆做出了动用官项和淮商捐资分别报销的谕旨。根据乾隆的指示,两江总督黄廷桂、两淮盐政吉庆也拟定了相关规定,要求专款专用,如道路、桥梁、码头、营尖、茶棚等类动用藩库银两,行宫、名胜及附近上山道路、铺垫、陈设等类动支两淮盐运银库的商捐银两,各项支出分别登记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