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抢木兰故里更是“恶搞花木兰”

20.07.2015  12:32
原标题:争抢木兰故里更是“恶搞花木兰

喜剧演员贾玲最近在一个喜剧小品中,将花木兰塑造成贪吃怕死的形象,被认定有恶搞的嫌疑。如今“贾玲恶搞花木兰”事件正在向新闻连续剧的方向转向。第一阶段,关于贾玲及相关主创人员是否应该道歉,正统派和解构派已经展开了激辩。种种情形表明,因戏说的尺度过大,被认为是破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特色文化的正统性,正统派已暂居上风。

如今事件已转入第二阶段,毫无悬念地,木兰故里们出场了。

木兰故里们?是的,我没有用错词,也没有打算忽悠读者诸君。见诸相关报道的,先是有一个花木兰故里——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已经通过相关文史专家传递着当地群众的不满。接着又一个木兰故里——武汉黄陂区发表公开信,回应“贾玲恶搞花木兰”事件。信中通过套近乎的方式邀请湖北老乡贾玲到木兰故里看一看,体验木兰文化、感受木兰风情。

两个木兰故里,两种表达方式。虞城方面让地方文史专家出场,提出强烈的抗议之余,要求“立即停止这种低俗行为,向全国人民尤其是向木兰家乡——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公开道歉。”黄陂方面则表现出难得的温情脉脉,通过公开信,发出了“约不约”的温和信号。难怪微博上有网友感叹:有迹象表明,抢完了花木兰,木兰故里们开始抢贾玲了。

关于木兰故里的确数,据笔者头脑中的不完全印象,已有河南虞城说,安徽亳州说,武汉黄陂说,陕西延安说,大家都祭出木兰故里的噱头,都找到了能够为他们鼓噪的专家学者,都爬梳出相应的历史传说,也都建设了真假莫辨的新景点。乱纷纷的木兰故里现象,不仅让花木兰无所适从,而且给花木兰研究平添了许多新的历史难题。正所谓众说纷纭,其说不一,百花齐放,故里纷呈。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已被列入千古英雄谱。但她究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后人附会的历史传说,本来就难有定论。我们且假定其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从《木兰辞》中的有些句子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俗、地理环境来判断,说花木兰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子,这个定位大致是不错的。

假定花木兰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么木兰故里永远只能有一个。那么多的木兰故里中,假定有一个是真的,那么其他一些地方是不是瞎起哄呢?从“恶搞花木兰”的性质和程度上分析,

如果说贾玲及相关主创人员,在喜剧中将花木兰塑造成贪吃怕死的形象,令观众不满,受到了歪曲历史的批评,被视为“恶搞花木兰”的话,那么,一些地方争抢木兰故里,别有用心故意扰乱视听,像抢项目抢资源抢资金一样争抢木兰故里的名头,又算不算歪曲历史?其危害性恐怕远比贾玲的喜剧要大得多吧。

回到武汉市黄陂区的公开信上来,显现出其外宣之类的相关部门,借热点事件搭车宣传之类的新闻敏感性正在加强,文案水平正在提高,信件中的文笔、想法都大致不错。不过,从是否存在“恶搞花木兰”嫌疑的角度来分析,仍然硬伤多多。比如落款是“黄陂区116万父老乡亲”,就让人笑掉大牙。至少有100多万人是被执笔人所代表了。另外,言之凿凿地说“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这些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就发生在俺们黄陂”,未免失之轻率。如果贾玲和他们的主创人员要较真,恐怕这种公开信难说不是又一种借古今名人进行炒作式的恶搞吧。

借热点事件炒作之事不是不能做,这种公开信不是不能写,但如果想脱开“恶搞花木兰”之嫌,文字还需更审慎,逻辑还需更严谨。比如信件的落款不妨改为“试图代表黄陂区116万父老乡亲的执笔人”。至于信中有关木兰故里的内容,完全有必要修改成“虽然国内木兰故里有数处,但是我方主观上认为,花木兰这些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就发生在俺们黄陂。”这样一来,谁也不好意思说你是存心“恶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