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林:争论门票涨价不如晒晒景区账单

07.09.2015  10:47

  中秋小长假、“十一”黄金周来临前夕,多个4A、5A景区传出涨价的消息,有出游计划的人们大呼扫兴。日前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发出倡议,号召5A、4A级景区带头不涨门票价,国家旅游局表示不赞成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高、过快。旅游行业专家表示,不可笼统批评景区价格上涨,呼吁建立起透明、公开的门票形成机制。(9月6日中新网)

  近年来,公众对旅游业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其中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不断上涨,成为一个久热不冷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不是简单地由供求关系来决定,而是涉及到多个因素。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应该如何形成,的确需要个说法,才能免去年年的口水仗。

  门票价格要根据价值等级实行分类分等定价,使价值高的景点与价值低的景点门票价格拉开距离,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是基本社会共识。旅游商品价格的确定,还必须讲究社会效益。旅游商品中有相当部分是具有公益性的设施,例如城市的公园。还有,旅游商品中有一些属于宣传教育性质的设施,如博物馆、名人故居、城市标志建筑、历史遗迹、烈士陵园等等。虽然这些设施的建立、护养也需要一大笔投资,但由于这类设施主要是知识的浓缩,道德的体现,或精神的物化,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具有教育意义。凡属宣传教育性质的场所和设施,皆应不收费,至少对特定对象应免费。

  恐怕问题的实质不是涨不涨价、涨多少,而是如何形成可以监督的、透明的门票价格形成机制。公共资源本身不等于旅游产品,需要投入才能转化为产品,开发、建设、维护也需要成本,不能笼统地批评景区涨价。应区分公益型、市场型和混合型景区门票价格的变动,进而建立起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门票形成机制。

  计算景区门票价位并不难,把景区开发、建设、维护的成本跟平均的客流量除一除,就能大致算出门票的合理价位。如果人均成本是50块钱,但门票是100块钱,那就是暴利,但如果人均成本是200块钱,门票卖200块钱,那等于0利润。虽然100块钱的门票比200块钱的门票价格低一半,但100块钱的门票却是暴利。把账算清了,公众才能理解门票涨价。

  旅游是消费行为,不是发福利。从来不外出旅游的穷人,不会嫌门票价高,因为他不去旅游。旅游是手中有闲钱的人群的消费行为,如果景区票价过低,那一定是财政在用全体纳税人的钱买单,这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就等于用血汗钱补贴富人,其实质是一种更大的不公。

  对景区分为市场型、公益型和混合型来管理,势在必行。在分类管理之后,建立由城市公园、省立公园和国家公园组成的公益景区体系,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在公益景区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让景区财务公开、透明,这样才能衡量出门票价格是否公道,而不是盯着票价高低而嚷嚷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