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解读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规定 告别“参照”管理

15.06.2015  12:08


  继201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后,近日中央又印发《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制度进行了全面规定和顶层设计。这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成果,在我国公职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从无到有   破解事业单位管理“机关化”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110多万个,约有几百万领导人员,他们在公益事业的改革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管理,一直参照党政机关干部的模式进行。


  “这种‘参照’管理的办法,导致任职资格条件不明确、用人机制不灵活、日常管理不规范、监督约束不到位、激励保障不科学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表示。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李建忠也认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长期以来“参照”管理的模式,造成了事业单位管理的“机关化”“行政化”等问题。因此,及时制定出台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规定,是规范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健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甚至我国整个公职人员管理制度体系的迫切需要。


  “中央这次专门制定《管理规定》,能够体现事业单位公益性、服务性、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是符合事业单位领导人才成长规律的党内法规。”吴江表示,这就解决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法规从无到有的问题,这不仅填补了制度空白,也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的高度重视。


切中时弊  在任职资格、选拔任用、任期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创新突破



任职资格条件坚持三个“突出”  突出强调组织领导能力、公共服务意识和改革创新精神;突出相关的专业素质或从业经历,熟悉有关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情况,业界声誉好;突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热爱公益事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群众威信高。这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全球人才战略需要。





选拔任用的方式多样化  《管理规定》提出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多元选拔任用方式,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比如,明确选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根据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可采取组织选拔、竞争(聘)上岗、公开选拔(聘)等多种方式进行,也可探索委托相关机构遴选等方式进行。又如,任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可以区别不同情况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对行政领导人员逐步加大聘任制推行力度。这些规定都很灵活,既符合事业单位改革方向,也符合事业单位的实际。





任期管理破解“老大难”  这些年来,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职管理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任职“无期限”,二是“无目标责任”。鉴于此,《管理规定》明确提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一般应当实行任期制。每个任期一般为三至五年,在同一岗位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十年”,“任期目标内容的设定,应当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特点,注重打基础、利长远、求实效”。





考核评价机制更具针对性  现实中,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长期参照党政机关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形式多、讲求实效少,定性考核多、定量考核少。《管理规定》强调以任期目标为依据,以日常管理为基础,注重业绩导向和社会效益,这将有助于转变考核评价思想观念,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充分体现劳动的价值、知识的价值、人才的价值、创造的价值。



打好基础   为事业单位分级分类管理留下“接口”,为地方配套留出空间


      在我国,事业单位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多个行业领域,机构众多,情况复杂, 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是事业单位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在分业管理方面, 管理规定》提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适用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任职资格要求;要结合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考察领导人员拟任人选;任期目标内容的设定应体现不同行业、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等;授权中央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本行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具体办法。


   在分级管理方面 ,《管理规定》明确其适用范围是省级以上党委和政府直属以及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市级以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办法,这为地方结合基层实际制定有关管理办法提供了依据,留下了“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