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怎么干:正向激励 勤勉为官 

02.07.2015  10:05

治吏须从严,会不会影响干部工作热情,拖累经济发展?一段时间以来,这样的声音,常能听闻。

从严治吏,是要依纪依法规范干部的权力和言行,而不是去捆住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辽宁省委书记李希在接受本报调研组采访时态度鲜明。

从严治吏,还要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严管干部,更需激励干部敢闯敢试的担当。这,已成为我们调研所到之处干部群众的一种共识。

从严治吏是扎篱笆,而不是戴镣铐

在本报调研组和《人民论坛》杂志社近期联合开展的专项问卷调查中,59.3%的人认为干部的干事环境变好了,50.3%的人认为干群关系改善了,51.7%的人感觉干部的为民意识增强了。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舞台,“干部更注重谋事,而不是注重谋人、谋利”。

辽宁营口市站前区跃进街道办振华社区党支书项莉,向记者仔细算了一笔账:自己和社区居民聊天的时间比前几年多出了一倍多,“以前常有接待任务,现在领导下基层一般也不通知我们,‘一竿子插到底’,接待压力小了,我们感觉轻松了。

从严治吏和为官不为有因果关系吗?受访干部群众认为:从严治吏是扎篱笆,而不是戴镣铐。它捆住的是部分干部为所欲为、胡作非为的手脚,却让奋发有为的干部跑得更欢了,“让一块庄稼地不长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满庄稼!

从政环境好了,跑官要官的少了,贪污腐化的少了,这不就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吗?”在辽宁鞍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高崇生看来,从严治吏和经济发展是正向关系。

其实,没有人愿意工作生活在一个混沌的政治环境里。”广西上林县委常委、纪委书记蓝江河认为,领导干部对良好政治生态的期盼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

从调研中我们看到,虽然“为官不为”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但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干部仍是主流。

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工作怎能在状态

调研发现,一些干部不作为、慢作为,是因为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

江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赵爱明分析,一些干部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怕犯错,不敢干;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手足无措,不会干;临近退休或是升迁无望,不愿干。

不敢干的症状,在少数市县领导干部中表现突出。这个群体处于决策和执行的枢纽环节,随着改革发展步入深水区,往往要触及多方利益。然而有些领导干部一“见血见肉”就怕承担责任;遇到涉及面广的问题,就不敢决断处理,“做好没人知,做坏要自己埋单”,干脆不干。还有的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持续深化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下,感觉头悬利剑,落个树叶都怕砸着脑袋,遇事躲着走。

执行力,是对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最大考验。

调研中,记者发现,有的开发区政策很好,但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筑巢引凤不见凤”,眼看着一只只“金凤凰”花落他家,干部不会干,拖累了发展的步伐。

仔细分析,不会干的干部多因平时疏于学习,怠于思考,领会不了党的政策,掌握不清一线实情,找不到推进工作的抓手;或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辛辛苦苦几十年,到头来还是个股长……”一位基层干部对记者吐出这番话时,一脸怅然与无奈。50多岁的人了,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但如今“一张旧船票哪还能登上提拔的客船”,“洞察”一切的他早已激情不再。

28年的股长”“20年的科长”……基层“天花板现象”比较普遍,使得这部分干部不愿干。这里既有个人思想懈怠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

不敢是缺乏担当,不会是缺乏能力,不愿是缺乏动力。不少干部群众建议,“三缺”就要“三补”,补精神上的“”,就要树立理想信念,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补能力上的“”,就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学习新办法;补动力上的“”,就要“吹尽狂沙始到金”,愚公移山,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