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引热议 央国企舆情应对三点启示

18.08.2015  15:32
原标题: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引热议 央国企舆情应对三点启示

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引热议 央国企舆情应对需注意三点启示

8月12日23时30分左右,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事后经查,事件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截至8月16日,遇难人数已上升至112人,仍有95人失联,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事故发生后,在津央国企纷纷组织人力物力投入救援,获得舆论高度肯定。

舆情点评:

目前来看,事故舆情重点集中在新闻媒体灾难报道引争议、天津媒体报道不及时被抨击、外媒记者报道被阻、环保监测、新闻发布会遭质疑及网络谣言等方面。对于央国企尤其是化工企业而言,此次事故给我们以下三方面舆情应对启示:

一是安全生产关系重大,企业应坚决摒弃侥幸心理,一旦发生事故,相关央国企需以勇担责任回应舆论质疑。此次天津爆炸事故中,涉事企业在“环评”、“安评”顺利过关的情况下酿成重大事故,引发舆论对政府部门监督监管漏洞的质疑,也引发舆论对企业疏于安全生产管理的拷问。另一方面,能源化工央国企一旦面对类似重大安全事故,在全力配合救援、伤亡安置和事故调查等应急措施外,还应释放主动承担事故责任、切实落实整改的舆论诚意,体现央国企的社会责任担当,才有可能缓解舆论压力,为企业形象修复争取舆论空间。

二是权威信息缺位往往导致网络流言、谣言泛滥,给企业造成极大舆论被动。事故发生以来,涉事企业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被众多媒体起底。企业的“环评”、“安评”资质是否合格、经营管理是否违规等成为媒体质疑重点。而有关权威信息发布的不充分则成为网络流言孳生的温床,涉事企业负责人的背景等信息被贴上政治标签,在微博微信等移动平台上病毒式传播,给企业造成重大舆论被动。

三是央国企危化品管理将成下阶段舆论关注重点。此次天津爆炸事故,将危化品管理这一话题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相比于英美发达国家成熟的危化品分级、包装、运输、存储、安全培训等管理机制,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还不够完善。目前,北京、广东、江苏等多地已经开展危化品整治工作,可以预见,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不断推进,未来企业在危化品管理方面将面临更大的舆论监督压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强调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

通知》指出,要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加强生态监测系统建设。《通知》强调,要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

舆情点评:

环境保护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长期与企业发展以及企业利益存在矛盾点。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既要在商言商,也要有更高的公平正义的追求,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社会责任属于单向付出,收益属于全民,拿出来一部分精力回馈,或者强化监管与自律,“吃点亏”很正常。另一方面,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强企形象,更有利于持续的利润回报,换个角度看并不吃亏。

因此,广大央国企可尽快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并表明态度,避免造成“只追求经济效益,疏于社会责任,不重视环保事业”的形象。此外,从具体执行层面看,央企应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致力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面对行业监管“新常态”,央企仍需尽快适应当前环保的发展趋势,为企业制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此降低环保舆情发生的概率。

国企改革方案出台预期增强 淘汰过剩产能或成风口

本周,多家媒体再次聚焦国企改革,使相关方案出台的预期有所增强。8月11日,《中国证券报》援引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的观点指出,中美的“负面清单”谈判今年力争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才能讨论出台中央政府层面的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在产业负面清单敲定以及“十三五”规划公布之前,方案出台的几率不是很高。

12日,《经济参考报》刊文指出,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已经进入正式出台前的倒计时,目前国务院已经正式通过,有望在近期推出。新一轮国企改革将以功能界定分类改革为基本前提,随之展开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计划也将各有侧重。

13日,《上海证券报》认为,在国企改革顶层方案即将出台的风口,国企改革“第二季”的大幕已徐徐拉开。文章进一步指出,在国内方面,有“淘汰过剩产能”和“提高行业集中度”两类重组,例如煤炭、钢铁、有色、化工等重新洗牌淘汰落后产能刻不容缓,通过央企的兼并重组,可减少恶性竞争并提高行业集中度,有效提升经营效率;在外向型国企重组上,有“一带一路走出去”和“高端装备走出去”两项战略下的央企兼并重组,其中基建、航运港口、高端装备等领域尤为迫切。

舆情点评:

近两周,国企改革倍受舆论关注。上周,媒体主要围绕国企改革的方案及推出时机展开报道、分析;本周,方案推出的时机仍为关注焦点,而淘汰过剩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等成为改革的方向。

综合近两周的舆情传播态势来看,财经媒体仍为核心舆情信息源,特别是四大证券报的关注,增加了股市相关概念的炒作热情。换言之,目前国企改革舆情的核心关注群体,除了媒体、专家外,更多集中在股民方面,来自资本市场的关切,或使相关信息传播量进一步推升。

从舆情的后期发展趋势来看,网民的“冷态度”,使媒体成为影响舆论导向的核心渠道。短期来看,中远与中海的合并必将点燃舆论关注热情;立足长远,央企在我国经济体制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动态对经济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整合、合并等话题将吸引更多舆论的关注。

此外,央企在员工持股、引入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动态也将引起舆论的集中关注。

全球航班准点率中国航企全线垫底 航空服务受质疑

美国航空数据网站FlightStats近日公布了2015年7月份全球航空公司的《正点率表现报告》。报告将全球上百家航空公司划分为全球型、主干型、区域型及低成本航空四个分类,依据正点率分别进行了排名,中国航企在四大分类中仍处于垫底位置。

舆情点评:

一直以来民众对航空公司的不满已经长期积累,不仅仅是航班延误问题,还包括航空服务、航班延误的善后服务等方面。该报告的发布将有可能引起舆论对航班准点率问题的集中讨论,并进一步引发舆论对航空业其他次生问题的重点关注。

针对这一情况,航空公司应加强舆情引导,将该舆情话题进行分化处理,突出改善、提升航空服务质量,弱化航班准点率问题的负面影响。例如,航企强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尽可能做好航班延误的善后服务工作,尽可能减少给客户带来的不便和损失,以及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信息透明,提前告知客户航班延误的信息及原因,或向客户进行必要说明,告知客户可能造成航班延误的各种客观原因,并做好应急预案。

此外,航企可就航班延误问题,加大说明、宣传力度,让大众知晓航班延误问题需多方联动共同解决。最后,企业应理性面对此类负面舆情,切勿站在企业角度过度解释,造成企业推脱责任没有担当的负面印象。

中国联通半年流失近千万用户 4G发展几乎停滞

2015年上半年中国联通除了1月净增了8万移动用户之外,剩余5个月,每月均流失百万以上移动用户。移动用户总计流失979.1万移动用户,半年用户流失率3.27%。可以说这是联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用户下滑。

舆情点评:

在联通用户大量流失的同时,其4G业务的发展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舆论分析联通此次大量用户流失的核心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FDD牌照迟迟没有拿到,影响了4G业务的开展;二是中国移动取得固网宽带拍照后,大力发展宽带业务,在全国多地用户量已经超过联通;三是“成本压降”、“实名制”的政策给中国联通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了极大冲击。中国通信市场的网络制式和技术优势并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为。3G网络盛行时,联通依靠技术优势占领市场,当4G技术出现后,中国移动大力兴建4G网络基础设施,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移动TD-LTE基站就多达70万台。而联通仍然在消耗3G时代积累的优势,新建4G基站仅1万台,两者技术实力的差距可见一斑。

大型央企因体量庞大,社会影响力明显,盈利状况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联通作为通信行业的骨干企业更是受到业内外的高度关注。而长期的出现大量用户流失的现象对联通经营管理造成较大的舆论压力。

在3G牌照发放初期,中国移动也出现过大量用户流失的情况发生。中国移动通过多种手段加强维护存量用户,并针对不同人群研发个性化的优惠套餐,提高服务质量。用户流失情况也随着时间退役放缓,最终未对中国移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中国联通来说,在国企改革的大环境以及“成本压降”的政策影响下,如何转型升级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将是突破困局的关键。同时,在提速降费的推进过程中,如何展示企业社会责任感,体现企业惠民利民之根本,有节奏的推出相关措施并与大众有效互动,有利于企业重获用户好感,树立用户对企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