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瓷器神秘面纱 出水青花梵文碗在瓷都有“同款”
近日,在水下“沉睡”150多年的清朝同治年间贸易商船“长江口二号”重见天日,船上出水的600余件瓷器绝大多数为景德镇民窑制瓷。其中,青花双耳“嫁妆瓶”“团龙纹杯”等精美文物引起广泛关注。
“海水浸泡给瓷器修复带来了很大难度。瓷器打捞出水后,我们需要小心剔除瓷器上藤壶、牡蛎、贻贝等伴生附着物,并进行‘脱盐’处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告诉本报记者,此次挖掘的瓷器虽是民间生产,但带有御窑气息,即有皇家制造的影子。它们的发现将给清朝同治年间的景德镇民窑瓷器生产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更丰富更新的实物资料,出水的景德镇瓷器数字化基因标本也将被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收录。未来,景德镇、上海两地文物保护工作者将携手对瓷器进行修复和保护。
青花梵文碗
青花“囍”字瓶
青花花卉纹盘
花卉纹标本
出水的景德镇瓷器长啥样?与瓷都落马桥窑址出土的同时期瓷片高度相似
青花双耳“嫁妆瓶”“团龙纹杯”“吹绿”釉瓷……近日,考古工作者从“长江口二号”上挖掘出不少文物,其中不乏精美景德镇瓷器。翁彦俊介绍,这些瓷器从器型、纹饰、釉色到底款,和景德镇落马桥窑址清朝同治时期地层出土的瓷片高度相似,可以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找到类似藏品。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在明清时期专烧皇家御用瓷器的原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上。多年来,5000余件(套)反映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业制瓷工艺水准的精美遗珍在考古和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手下“重生”,其中也不乏孤品,价值连城。资料显示,在景德镇民窑窑址考古挖掘中,豆青釉碗、盘、盏出土数量较多,多为窑业遗珍,釉色匀净清雅。
“‘长江口二号’是一艘清朝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船上出水大量豆青釉瓷器,比如豆青釉小碗。还有一些瓷器上描的囍字纹和花卉纹图案等,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类似纹饰的藏品。”翁彦俊说。
为何这些景德镇瓷器如此精美?瓷器带有皇家制造的影子
翁彦俊介绍,在明清两朝,随着对民窑限制政策的逐渐放宽,出现了“官搭民烧”(民窑代官窑生产瓷器),御窑的先进技艺和许多官样设计常被工匠带入民窑生产中,使得民窑瓷器在纹饰、款识等方面趋同于御窑瓷器,即“民窑仿官样”瓷。
“出水的瓷器质量和风格有粗有精,以大宗的日用瓷为主,有盘、碗、碟等器类,但还达不到贡御的水平,较为符合清晚期民窑的生产特征。”翁彦俊介绍,虽然此次“长江口二号”出水的瓷器主要来自民窑,却有御窑的影子,有着一股“皇室范”。
翁彦俊解释说,例如出水的“清同治青花团龙纹杯”上的团龙纹纹饰,其图案花纹样式可以追溯到明朝御窑制作的官样瓷器,只是应用的器类和花纹等有了一定演化;还有此次在“长江口二号”发现的青花梵文碗,此前在景德镇民窑落马桥遗址也发现有“同款”,而此类青花梵文碗正是对明代正统至天顺时期(1436年至1464年)御窑款“青花梵文碗”的模仿,体现了御窑对于民窑的影响。
百年前的精美瓷器价值几何?将把瓷器“DNA”纳入基因库研究
11月25日,“长江口二号”成功“入坞”,启动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程。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与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将就“长江口二号”的考古和文物保护等开展深入合作。其中,他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利用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将窑址出土与沉船出水的瓷器进行比对。
翁彦俊介绍,在这个基因库中,有“长江口二号”出水瓷器来源的线索,并将在此次“长江口二号”上景德镇瓷器的挖掘和修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是使用景德镇窑址考古取得的数据资料和成果与‘长江口二号’有关挖掘进程进行学术上的关联和对比;另一方面是利用古陶瓷基因库的数据信息,对出水的陶瓷进行对比分析和收录等,共建共享。”他说,御窑博物院拟在之后的合作中对“长江口二号”出水景德镇瓷器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采集,将其“DNA”收录进该基因库。
对于此次出水的景德镇瓷器的价值,翁彦俊激动地说:“这些瓷器将为我们研究清朝同治年间的景德镇民窑瓷器生产和对外贸易等方面提供更新的实物资料,也丰富了清朝晚期景德镇民窑的市场信息,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时期航运、窑业等行业发展情况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出水瓷器何时能面世?文物保护工作者已在进行“抢救”
“海水中的盐分对船上瓷器的侵蚀危害大,尤其是表面有开片、裂缝、破碎等有损伤的瓷器更为严重。海水会使瓷器受侵蚀的部位呈现出黑色或者棕色的物质附着。”翁彦俊介绍,出水瓷器修复难点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需要使用特定溶液对瓷器进行浸泡‘脱盐’。二是要处理掉部分在瓷器上的伴生物,例如藤壶、牡蛎、贻贝等——它们一旦固着在文物表面,就会终生附着,并且不断分泌钙质形成坚硬的外壳,对文物造成破坏。三是部分瓷器会出现破损、釉上彩剥落等情况……”翁彦俊介绍,文物修复工作者一般会选择有代表性的、有独特价值的瓷器进行修复。
翁彦俊称,他希望通过这次合作,有朝一日能将瓷器带回江西展览,让它们重回故里。
当年船上瓷器要运往何方?古沉船的“船票”有待专家补上残缺一角
据了解,“长江口二号”沉于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在长江口航道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遗存。11月21日,该船被整体打捞出水。
“这次‘长江口二号’出水的景德镇瓷器,证明当时自昌江(景德镇流经河流)入鄱阳湖到九江转长江等港口城市的传统景德镇外销线路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翁彦俊认为,这艘沉船对了解清朝晚期景德镇瓷器的销售线路有重要价值。
同时,他解释称,“清同治景德镇窑豆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图双耳瓶”中取出的50只青花团龙纹杯的摆放方式是海运中较为常见的摆放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省空间,最大化利用船舱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重量,起到“压舱”的作用。
对于该船将驶往何处,有没有可能沿着海岸线北上,运往国内市场或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的问题,翁彦俊回应称,对于该船下一个目的地,仍需要从对船体信息等考古挖掘中发现更多第一手资料,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文/图 皮婉婷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