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风:向“校长推荐”开刀是无奈之举

17.03.2015  11:21

  继3月5日北大清华公布自主招生简章后,15日,北大清华又公布了其“校长推荐”计划。其中,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改为“博雅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不变。北大和清华自主招生的“校长推荐制”已经实行多年,获得“校长推荐资质”的高中校长可实名向两校推荐优秀学生。但是,根据教育部最新下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高校自主招生不得分配推荐名额。据悉,两校均实行网上报名。(3月16日《京华时报》)

  在北大清华试点了几年的“校长推荐”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虽然,对于北大、清华而言,取消了“校长推荐”的形式,转而变成学生网上自荐,但也标志着多年来向欧美等国家学习的多元录取方式遇到了一个大大的挫折。

  “校长推荐”制实行以来,收到了批评和质疑远远多于其正面效果,这应该说是两校推行改革之前始料未及的。一方面,能推荐的校长大多集中于城市或者名校,广大的农村生源学生无法享受到;另一方面,在人情社会的中国,各项制度的约束没有建立起来,人们普遍不相信这种推荐是公正公平的。基于此,“校长推荐”在很多人眼里成了“特权推荐”。

  此次由校长推荐变成了学生在网上自荐,在不少人眼里依然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基于目前录取模式依然是唯分数路,即使北大一再表示对初审合格、获得复试测试资格的考生进行综合评价,从学生高中阶段全面发展情况(包括高中阶段学业成绩、社会公益活动情况、获奖情况,以及其他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情况)、初步审核评价、复试测试成绩及体质测试结果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做出综合评价认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要通过初试,要求是“学业成绩排名在全年级1%的学生优先”,就这一点,你就懂了公众为何依然对此报之以怀疑。

  事实上,不管是校长推荐还是学生自荐,在英美等高校申请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要,因为了解自己的学生,包括学业成绩、社会实践等,所以校长的推荐才会真实有效。但这是一种基于信用社会的评估方式,校长重视自己的每一个签名,学校也相信校长的每一次推荐。

  很显然,在当下信用社会尚未建立的中国,“校长推荐”的实践还为时过早,除了前文所说的城乡差异导致的不公平之外,更多的是社会的不公正感。这种不公正感又集中在信息不公平不透明上面。首先是信息的获得,何时哪个学校有自主招生,即使当下互联网如此发达,信息接受的宽度和广度依然有差别;其次是录取方面,招生规则弹性太大不好,太小也不好,这就要看人的把握。但是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就是在自主招生方面大肆受贿,这种暗箱操作导致的不公正让人心有余悸。

  自主招生本身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污秽不堪,“校长推荐”事实上也是一种好的模式,如今清华北大两校向“校长推荐”举刀,事实上没有碰到点子上。没有信息的公开,没有制度的制约,自主招生不会有公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