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互联网+”契机 唱响我省农业品牌

08.07.2015  13:22

  ●杜宁

  7月2日上午,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相聚在省政协召开的对口协商座谈会上,在“十三五”规划即将编制之际,一起为农业品牌建设倾力建言。此前,省政协经济委就“加强农业品牌建设”,重点围绕油茶和茶叶两大产业,深入宜春袁州区、九江修水县、景德镇浮梁县开展了认真扎实的调研,并赴福建、贵州两省进行了学习考察。

  以建品牌创名牌为路径,整合品牌,保证品质

  “江西是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这是与会人员的共识。而对于其中的原因,省政协常委戴兴临则指出了关键,“我省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少,得到市场认可的品牌少,上规模的名牌产品更少。”他举例指出,“我省有许多特色产业,但是没有名牌产品,如脐橙;也有一些名牌产品没有规模效益,如庐山云雾茶;还有一些特色产品没有开发品牌,如猕猴桃、各种农家制作的点心等。”戴兴临坚定地认为,我省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大有可为。戴兴临的说法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同,他们并表示我省要实现农业品牌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必须走全面建品牌、创名牌,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发展道路。

  品牌产品质量就是生命,必须始终把住质量关。“由于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比较分散,监管点多面广,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和突发问题时有发生。”省政协委员黄占共呼吁加快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我国整个茶行业已是品牌林立、品名众多的市场环境下,我省茶叶品牌如何“杀出重围”?今年年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全省茶叶品牌整合的实施意见。就此,省政协委员邝小平从运用品牌要素助推全省茶叶品牌整合工作谈了几点思考,他建议,以“地理标志商标”茶为品牌标志,确立全省茶叶品牌整合的路径;以生态、绿色、安全品质为特征,突出全省茶叶品牌整合的内质;以茶园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为重点,夯实江西茶叶品牌整合的基础;以精准式、动态化、统筹性扶持为原则,创新江西茶叶品牌整合的机制。邝小平还补充强调,“要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对地理标志商标茶注册后不使用、使用不好、难于使用的现状。”

  以“互联网+”为契机,创新思路,抓紧推动

  “互联网+”已成为创新创业的新潮流。省政协常委肖四如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多样化的交易平台和便捷的支付方式,是农产品品牌市场拓展、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也是整个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巨大机遇,更是真正的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机遇。

  “现在的关键要尽快行动!”肖四如指出,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推动江西农业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网络平台企业、品牌经销企业、专门化生产组织、物流配送企业形成互动,金融、保险、农业技术推广和质量监督部门积极配合,政府要加强协调,建立政策引导资金,抓紧推动。他特别指出,“可借助万村千乡便利店和农村信用社网点等机构,解决商品到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戴兴临对此深感认同,“电商的发展给地方特色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只要抢占先机,小产品也能开发成大产业,进而推动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

  省科技厅山江湖委办主任戴星照补充说道,“电商发展要开阔思路,是不是可以将农产品的产地、种植、加工、包装等影像信息同步到网上,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以市场为导向,精准发力,合力共赢

  “我省要抓好农业品牌建设工作,首先要处理好省级政府、县级政府、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户的角色关系。”戴兴临认为,省级政府主要应在重要性宣传、政策引导、工作考核等方面做工作,着力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的宏观指导和规划,还应成立江西省农业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级政府主要应在区域内品牌工作规划和组织、服务上做工作;企业要在产品质量把关、产品包装宣传、产品营销上做工作;农业合作社和农户则按照企业的质量要求在保证品质、提高产量上做工作。在和相关部门座谈交流时,省鄱湖办副主任刘兵说,“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在做,但政府部门要思考如何让生态环境为产品和品牌所用,进而转化为效益。”他认为,品牌建设既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同时又与人文历史、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宣传等密切相关,不能孤军作战,要合力共赢。省政协常委、省财政厅副厅长王斌也表示,“在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阶段,要继续加大力度,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让扶持方式更精准,更科学,更有效益,调动地方政府及企业抓品牌、促品牌的积极性,力促省政协提出的建议落到实处。”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