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或颠覆传统电影业 已“染指”多个环节
《变形金刚4》上映一周前,手机淘宝再度推出“19.9元抢两张票”活动,覆盖80多个城市的380多个影院。也许观众对此习以为常,但影院终于“忍无可忍”,公开表示低价团购加剧影院之间的“恶性竞争”。发行界的大佬也坐不住了,他们担心发行公司被各大网络售票网站架空,就像打车软件把出租车公司架空一样,而这只是互联网“染指”电影业的冰山一角。
互联网颠覆了餐饮业、图书出版业、旅游业,如今电影业也迎来了新一轮变数。除了电影发行、放映环节,互联网公司其实已“染指”了电影的制作环节、营销环节。博纳影业老板于冬说“未来电影公司将为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打工”,电影人高军则直指进入电影业的互联网公司为“搅局者、投机人”。那么,互联网和电影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微妙关系,电影业是否真的被颠覆了?
“未来,或许谁在网络上很火就可以用谁。”此言不虚,这也成了互联网企业进军电影营销领域的一个绝妙注脚。怎么判断一个人在网络上有多火?看其微博粉丝有多少、微博转发量有多少,再细化到粉丝的性别、年龄、喜好标签、区域分布等等,这些都能在微博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又见低价电影票
影院将陷恶性竞争?
从历史上看,19.9元两张票并不算最低价。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期间,百度糯米、网易和淘宝“请人民看电影”,淘宝在全国8个城市300多家影院推出“3.8元看电影”的活动,吸引了200万观影人次参与。网易随后高调推出“3.7元看电影”活动,覆盖20个城市400多家影院,给了网友更多选择。多家电商的介入,令原本平淡的“三八档”出现票房升温。此后,“6.2元看电影”等活动层出不穷。
业内人士认为,价格战的背后,是互联网企业在培养用户支付习惯、抢占市场,网购电影票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线下影院之间可能陷入恶性竞争。
电影公司的发展
就是为互联网打工?
如今,互联网公司也开始投资电影业,和正宗的电影公司“抢生意”。日前,几家主要的视频网站都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用户分析的电影思路:通过各项网络数据,分析哪位演员最有票房号召力、哪种题材或剧情走向更受欢迎,进而按用户分析量身打造,进行电影制作。
对此,博纳影业总裁于东表示:“未来电影公司的发展,就是满足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互联网公司的需求,BAT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很明显,这种声音体现了传统电影人的某种焦虑。当然,BAT高层迅速回应称:“我们不做内容,我们为电影嫁接互联网思维,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新浪首席运营官杜红也认为:“互联网对电影行业的介入,不能是颠覆谁,我们只是要做些有意义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互联网的核心精神,就是帮助产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海电影节电影事务部主管范静雯则表示:“互联网公司颠覆中国电影?言之尚早吧。他们可以售票,他们可以直接投资电影,但电影大制作没有因此改变。”
两边各执一词,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互联网公司已经入局,中国电影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危”与“机”。
多环节被“染指”
电影业将改朝换代?
如今,互联网公司已经“染指”了电影的制作环节、营销环节,传统电影人仅能控制发行、放映环节。在第17届上影节上,至少有5场电影论坛的讨论内容与互联网相关,涉及电影融资、销售、宣传发行、制作等多个环节,在每一场论坛上,互联网人士都成为话题的中心,风头甚至盖过名导。
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电影票房飘红,让传统电影人很困惑。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认为,互联网瓦解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电影企业必须适应年轻观众,“中国传统电影面临改朝换代,在互联网新时代,我们在电影行业干了二三十年,却被没有学过电影的年轻人占领了市场,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是大的变革,而80后、90后年轻人的整体崛起,瓦解的不仅是传统制作方式,更是思维方式”。也有一些人在这种趋势中看到了巨大的机遇,乐视影业首席执行官张昭说:“电影业正在经历一场真正的变革。”(记者 赵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