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英国涂鸦画家晋升为城市美容师

20.07.2015  12:36
原标题:互联网让英国涂鸦画家晋升为城市美容师

图片说明:马儿奔腾在云端里

◆单靓瑜(伦敦特约评论员)

英国《Courier(信使)》杂志于本月初发布消息:得益于“互联网+”,昔日难登大雅之堂的街头涂鸦正在艺术商业化道路上高歌猛进,去年创下2.5亿的交易额,“今年还会大幅增加”,文章如是说。对于英国老百姓而言,涂鸦艺术家尽管被警察“盯着梢”,但好的作品还是相当有人气。

●街头涂鸦,昔日总是“无名英雄”在城市中留下的印记,不过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这些作品有名自身无名的画家,也逐渐走进了观众的视线,甚至能够大赚一笔。

英国《Courier(信使)》杂志报道说,康纳·哈灵顿(ConorHarrington)不久前还在跟都柏林的警察玩着躲猫猫,偷偷在城市的大街小 巷挥洒他的涂鸦艺术。但转眼间,他正准备着在伦敦办一场大型展览,展示他以“帝国的衰落”为主题的个人作品。每幅画的预计售价都将在6万英镑以上。哈灵顿 代表了新一辈街头艺术家,他们先以涂抹墙壁为人所知,继而通过互联网公开作品打响名头,接着靠出售画布画和印刷复制品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涂鸦只是这些街头艺术家们艺术创作的先头部队和番号旗帜。他们依靠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在某处留下不具名的涂鸦作品,随着各种社交软件的“互联网+”传播形式随即获得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街头艺术家由此建立强大的粉丝群。

现在,随着涂鸦的行情看涨,这一艺术形式也神奇地由城市风景的破坏者变身成了美化者,先破而化,化平淡腐朽为靓丽神奇,再加上街头艺术借助互联网现已成 为一个没有画廊作掮、没有拍卖行鼓噪的大卖场。《信使》说:“过去一年,街头艺术作品的交易量达到2.5亿英镑,市场一致预期今年这个数字仍将猛增。”该 杂志的结语很有意思:“此前,购买者都是对艺术品不感兴趣,只是为了家装而出手的买家,现在更多画界大咖也将街头艺术视为可靠的投资。

●就在一二十年前,就连凯斯·哈林(Keith Haring)和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这样一些大师级人物,常常都因涂鸦被警察追得亡命奔逃,如今他们却成为了时尚人士“追逐”的对象。

回头想想,也就是在一二十年前,街头艺术家的命运还颇为“坎坷”,即使凯斯·哈林(Keith Haring)和让·米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也曾常常是警局的常客。

凯斯·哈林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人,曾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就学。他最早期的作品是在1980年创作的,带有浓厚的波普艺术风格,经常犹如某种复杂花纹,各 种图案充满了整个构图,往往没有透视,也没有肌理,但具有许多象征性的感情,如吠叫的狗、跪趴着的小人等。在当时的人们眼中,这并不是美丽的装饰,而是对 城市面貌的“污染”,一度遭到不少人诟病。

而今,世界各地纷纷为他活动,哈林作品T恤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热货”,人们说“哈林的作品 真正传达了DKNY(品牌名)的精髓,亦即年轻的都会风格,以及全然原创的可穿搭艺术”“凯斯·哈林的作品是20世纪醒目的视觉语言之一,凸显了鲜明的城 市生活风格。我们以凯斯·哈林的标志风格为基础,创造了一系列创意T恤。”精明的商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但当年被警察追时,谁能有欣赏哈林作品 就如欣赏一幅画那样的愉悦心情呢?

●如今通过互联网,人们不再轻视涂鸦,而是客观地让这些作品成为城市美化中的一员,将这一艺术形式的优势用以释放艺术的感染力,同时展现了艺术品市场巨大的潜力和包容胸怀。

而今,相对早期街头艺术家如凯斯·哈林,最大且最为瞩目的变化是今日艺术品市场的巨大潜力在不断释放。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泰晤士报》也在发声,近年来 很多城市发生的老旧社区中产化(gentrification)现象及社交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街头艺术的兴趣。

街头艺术家出身的画廊老板查理·乌泽尔·爱德华(Charley Uzzell-Edwards)对英国广播公司说:“街头艺术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艺术运动,因为它是由互联网推动的。如果有谁在巴拿马画了什么,第二天我们就知道了。

街头艺术正在改变欧洲的艺术生态圈结构。脸谱网站说,扎布(Zabou)是一位居住在伦敦的法国艺术家,是一位和她一起上艺术课的同学把她带入了街头涂鸦的世界。当她把第一幅街头艺术的作品放上网后,没出一个礼拜就有一位迈阿密的收藏家发邮件来订购五幅作品。

来到巴黎她想要一展拳脚,她只是在脸谱网站上喊了一声,就有一个陌生人答应带她在巴黎来一场街头艺术之旅。第二天,她们就开始在巴黎的墙壁上到处施展艺 术才华,还被警察发现,不得不狼狈奔逃。真可谓街头涂鸦艺术依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可是,她的“铁粉”在网上看到她的作品后,欢喜得竟然将它文 在了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