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十二五”】发起“总攻”,西藏打造“五位一体”扶贫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西藏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实现了全区41.42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49.62%下降到32.95%,贫困群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目前,西藏的扶贫开发工作初步形成了政策扶贫、专项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五位一体”,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交出一份令人瞩目的减贫“成绩单”——
政策扶贫
“十二五”期间,西藏扶贫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1.9亿余元,较“十一五”增加65.6亿余元,增长了2.49倍。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69.4亿余元,西藏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7亿余元。地(市)、县两级财政也加大自身投入力度,两级财政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4亿余元,为解决贫困群众脱贫提供了财力支撑。并且通过实施整乡推进、以工代赈、到户扶贫、产业扶贫及兴边富民,减贫成效显著。2011年至2015年,西藏5年减少贫困人口58万人。金融扶贫
西藏作为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十二五”期间,适应扶贫对象、扶贫阶段、扶贫任务的新变化,创新创造,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2000年,农行西藏分行创造性地推出“钻、金、银、铜”四卡信用贷款产品,并将这一模式推广。依靠农行的四卡贷款,西藏有5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更是“贷”出一批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有力地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创业致富劲头。西藏其他金融机构也积极创新金融服务送达方式,切实打通藏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西藏278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通过流动金融服务实现服务全覆盖。专项扶贫
“十二五”期间,随着强化驻村扶贫管理,推进定点扶贫与驻村工作的有效对接,西藏各地农牧民增收致富有了新路子,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跨越。各驻村工作队立足村经济发展现状和贫困情况,访贫问苦,为村集体做规划、谋思路、定措施、搞项目,开展农牧民种植技能培训、修建采砂厂、特色产品加工厂……共落实项目2.74万个,发展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1.4万个,帮助农牧民劳务输出126.1万人次,直接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15.1亿元。正是这样一批又一批扶贫项目的落实,西藏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产业扶贫
“十二五”期间,西藏利用自身优势,把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紧密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作为产业扶贫的对象,全区打造出了林芝家庭旅馆、阿里星空旅游、拉萨净土健康产业等扶贫名片,惠农富民。并且积极开展“雨露计划”,培训农牧民工。2015年,西藏培训农牧民4.89万余人,投入资金8890万元,人均补助1800余元。以拉萨净土产业惠农富民为例,截至目前,拉萨市城关区累计投入4.45亿元,共实施净土健康产业项目15个,惠及群众4930户、14947人,户均年增收6000元,切实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双赢。援藏扶贫
“十二五”期间,西藏充分发挥对口援藏优势,大力开展援藏扶贫,80%的援藏资金向农牧区倾斜,有的地区还专门安排援藏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同时,西藏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组织动员各类企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鼓励驻藏军队和武警部队积极开展拥军爱民活动,实现军地优势互补,彰显军队扶贫帮困特色。自治区还组织安排了各个区(中)直单位对口帮扶重点贫困乡,各地(市)、县也相应安排了定点扶贫工作队帮扶当地的重点贫困乡(镇),从而实现了全区重点乡(镇)的全覆盖。主编:索郎旦达 撰稿人:王蕾 贺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