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五常大米打假,折射商标保护困境

28.05.2015  13:12

  哈尔滨的家庭主妇林女士最近很烦恼:她习惯在街上随处可见的“专卖店”或者超市买名牌大米——五常大米,却被懂行的人告知,其买的五常大米相当一部分都是假冒的。记者调查发现,五常市五常大米年产量至多为105万吨,但业内人士估算,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这意味着,市场上大量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5月26日《京华时报》)

  五常大米的年产量为105万吨,而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大米之王”被假冒程度之深,不言而喻。追溯五常大米打假的历程,我们发现,五常市大米协会早在1997年就向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可保护原产地名称的证明商标,并于2000年得以核准。可是,有了证明商标的防护网,假冒“五常大米”的泛滥之势没有被遏制。

  五常大米是五常市的地理名片,五常大米遭遇品牌危机,当地政府费尽心思地防范假冒大米,也联合农业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四处打假,但令人尴尬的是,收效寥寥,甚至有越打越假的反弹之势,令人愕然。黑心商贩和生产、加工企业基于疯狂逐利,违规假冒五常大米,处于对假冒五常大米麻木不仁,似乎可以理解,然而,若政府也对假冒产品的乱象麻木不仁,束手无策,著名农副产品的商标保护又从何谈起?推而广之,五常大米如此遭遇,其他类似的著名商标产品被假冒的状况,恐怕也是惨不忍睹吧?

  之前,工商部门打击假冒伪劣的难处在于无法揪住狡猾的造假者,可是打击假冒的五常大米并非如此,监管部门随便到市场上一查,十之八九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但消费者买到假冒五常大米能如何?商贩销售假冒知名商标能如何?媒体三番五次地曝光,监管部门接二连三地查处,好像一次次地调高了造假者对法律法规的敏感点和敬畏度,令人遗憾和无奈。

  在笔者看来,五常大米打假困境,也是商标保护困境。违规者对假冒知名、著名商标已经麻木到习以为常的地步,很大程度上是监管部门并没有较真,是执法的疲软。若按《商标法》的规定,涉及假冒商标的侵权者,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显然,如果真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著名商标,假冒五常大米的市场将不会如此之大。

  其实,创新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仅是次优选择。最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从严执法,痛打造假行为,让不法分子有不敢触碰的高压线,才能对轻佻的违规者有震慑力,才能更好地保护知名商标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