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文章集锦(五)

07.03.2016  12:23
 

 

农村电商如何破局

省农业厅 刘宗衍

   我的家乡在赣州市南康区十八塘乡,地处南康北部山区,本乡居民至今未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消费和销售便利。经走访了解,笔者归结了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交通不便、物流不畅导致农村互联网销售和网购不便。十八塘乡目前没有一个快递点,当地盛产的茶油等特色农产品因受限于交通和市场,规模一直难以壮大。同时,因物流不进乡村,乡村网购产品都要到唐江镇自取,十分不便。二是人口老龄化导致部分居民不知网购和网售。农村常住人口基本为老人和儿童,很多人连互联网常识都不懂,更别谈网购和网售。三是对网购认识不到位,认为网购的物品质量差。

   以上三条原因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第一条,村民表示,虽然他们不会网购,但可通过在外务工的子女代购。同时,当笔者告知部分居民若网购不满意,还可退货退款时,他们表示,若是如此,可以接受网购。为此,解决农村电商的问题还得先解决物流进村问题。

   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还得靠市场主体来解决。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农村互联网产业。当前,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已在农村展开角逐,他们的共同做法就是在乡村布点,如农村淘宝,计划在五年内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乡村有“”就可以让网购进村、农产品“外销”,有买卖则会有物流。为此,农业部门应当借力引力,积极配合电商企业进村入户,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项目扶持、人才培育等各方面的服务。同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让电商企业在农村能向规模、特色要效益,充分调动企业进村积极性。

  

 

 

 

发展本土经济 释放内在潜力——从鄱阳农村经济现状看如何破解农村扶贫难题

省公安厅 董仁键

   鄱阳县土地广袤、水域丰饶,是江西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劳动力输出大县。春节期间,笔者带着调研的“特殊使命”回到家乡,实地调查、征集意见,探索如何破解农村扶贫难题。

   改变传统农业“老架构”,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在农耕经济为主的时期,鄱阳被称作鱼米之乡,曾经是州府所在地。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鄱阳农村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大都自耕自收、自给自足,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仍戴着全国贫困县的“帽子”。因此,要根本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就要充分依托农村得天独厚的土地、水域、森林等优势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加工业、制造业、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

   转变村民思维“老观念”,开拓就业发展新思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且多是集体外出务工。主要流向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发达省市,分布在建筑、纺织、制鞋、模具等行业领域。村民在外几年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些钱,首选多是回家盖房子、买车子,然后继续外出务工。以鄱阳县高家岭镇所辖站前村、柏树下村、徐家村为例,在外打工15年以上的青壮年80%以上仍从事当初的行业,自主创业的凤毛麟角。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鼓励村民转变思维,回乡创业、再就业,以本土资源为载体,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

   打破农村发展“老瓶颈”,建设县乡发展新平台。笔者发现,村民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添置不动产,用来投资创业的比例较低,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显得不足。而且,由于相对封闭,鱼肉、蔬菜、水果、山水等资源不能产生最大价值,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通过政策、技术、资金支持,打造产业发展立体化平台,使农村的绿色产品走出大山。

   扭转回乡创业“老困境”,激发农村建设新活力。青壮年劳动力外出,造成农村许多土地荒芜、水田闲置。建议吸引农村优秀人才“回流”,通过政府、市场等多元化手段,积极营造农村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氛围。

  

(载《江西日报》2016年3月3日B4综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