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十二五”特稿】中国水利精彩铸就黄金五年
盛大开局 攻坚克难 真抓实干 圆满收官 |
【精彩“十二五”特稿】中国水利精彩铸就黄金五年 |
□本报记者 李平 “十二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是战略定位的五年:从中央全面部署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利改革发展明确了方向,深化了内涵,拓展了空间,水利凸显了史无前例、重中之重的国家战略地位。 这是全力攻坚的五年:落实中央治水惠民政策,加快民生水利建设步伐,夯实水利薄弱环节,拉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红线,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加强水利能力建设,全面开花,决战攻坚。像推进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一样集中力量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让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李克强总理做出硬承诺,限时完成,全民瞩目。 这是奋力克难的五年:骇浪惊涛的台风暴雨频繁袭击,干旱地震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群防群控的有效应对,大幅度减轻灾害损失,2014、2015年因灾死亡失踪人数降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防汛抗旱减灾取得重大胜利。 这是力度空前的五年:水利建设完成总投资2万亿元,年均投资4 000亿元,是“十一五”年均投资的 2.9倍。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国务院确定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85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8 000亿元,真金白银投入水安全保障。 这是深化改革的五年:跨流域水量交易破冰,第一批PPP试点水利建设项目开工,金融和社会资本占水利建设五年总投资的16%,简政放权、投融资体制、水权水价、建管体制等改革取得新进展,深化水利改革实现新突破。 这是民生改善的五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圆满解决3亿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统筹推进,为实现全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提供有力支撑,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升级、惠及民生福祉作出重要贡献。 这是水乳交融的五年:西藏自治区水利史上资金投入最大,项目支持最多,建设成效最好,群众受益最多;东江水对港输送50年累计1.5个洞庭湖水量,保障香港75%的用水需求;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开工,两岸同胞有望共饮一江水。血浓于水,水承载情。 这是铸就辉煌的五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水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依法治水构建现代水利法治保障,“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好实惠,水利行业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这是彪炳史册的五年:水利事业加速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注重行政推动向坚持两手发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变,统筹解决水安全问题,促进人水和谐相处,在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进……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强力部署、高位推动下,水利行业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在新的起点上,为中国治水史增添了一个精彩的黄金五年。 国计民生 一号工程 2011,这是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2011年1月,中央首次以1号文件的形式对水利改革发展全局作出了战略部署,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提出提取土地出让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破解水利投入严重不足问题。若干的“第一次”让人们精神振奋。 7月8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再次明确: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 在中国经济社会翻开“十二五”首页,进入全面高速发展期之际,水资源史无前例地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宣告了中央强力推动水利建设的坚定决心。中国水利在高起点上整装出发。“十二五”盛大开局。 2012,这是继往开来的一年。 有关各方深入贯彻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许多含金量十足的治水兴水政策落地,水利投资再创新高;党的十八大首次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此迅猛发展,水利事业与“中国梦”紧紧相连。 2013,这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再次谋篇布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一系列涉及水利发展格局的重要文件、制度、规划竞相出台。1月,国办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水利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2月,水利部印发实施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总体方案;3月,七大流域规划中最后一批规划获国务院批复,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发布;4月,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出台《中央财政统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接着,《进一步治理淮河实施方案》《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2013—2017年)省级实施规划》出台……这一年,中央层面批复各类水利规划24项,水利部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联合批复印发规划17项,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完成,实现了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的良好开局。 2014,这是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开局之年。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精辟阐述治水兴水重大意义,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对水利工作赋予了新内涵、新任务、新要求。 “重大水利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一年,李克强总理亲临水利部考察指导,再次传递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对节水供水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部署,要加快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工程建设。李克强指出,集中力量建设重大水利工程,不仅有利于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而且能拉动有效投资,促进就业和农民增收,发挥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水利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大规模投入随即带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热潮。 五年来,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成效,超常规措施持续推进重大水利建设。 湖北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15项专题报告的编制审批和可研报告编制批复只用了8个月,项目推进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创造了国内大型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的新速度; 2015年,重大水利项目均按照“同地同价”原则计列移民征地补偿费用,为工程开工创造了条件。一批高质量的水利工程为防洪、供水、粮食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南水北调一期穿黄工程,青海水利建设史上埋深最大、洞深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隧洞,有着“渡槽博物馆”之称的贵州黔中水利枢纽总干渠……五年间,一项项超级水利工程拔地而起。 一批江河治理骨干工程、重大引调水工程、大型水库和节水灌溉骨干渠网加快建设。五年间,治淮、治太、黄河上游防洪治理、安徽青弋江分洪道工程进展顺利,新疆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实现截流。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相继通水。五年间,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甘肃引洮供水一期等工程建成通水,西藏旁多等工程投入初期运行,贵州黔中等工程下闸蓄水,西藏拉洛等工程主体建设实施。五年间,西江大藤峡、甘肃引洮供水二期、广东韩江高陂等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顺利开工,提前两个月实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五年间,三峡枢纽等重点工程相继顺利验收,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等工程正开展竣工验收准备。大江大河大湖防洪体系、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完善。 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到乌江流域,从枢纽、堤防到蓄滞洪区,完善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从2011年到2015年,从中央1号文件专题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到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明确水利改革发展未来清晰道路,这五年,是水利受重视程度最高的五年,是水利建设投资规模最大的五年,也是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更安心更放心的五年。全国掀起治水兴水新高潮,水利改革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 以人为本 惠民保安 工程措施是坚实保障,而以人为本的防汛抗旱理念、科学完善的预警预案以及非工程措施的完美配合,则是无形的保护,一套日臻成熟、高效运转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构筑起城乡防汛抗旱的安全屏障。 这是一连串惊人的数字:2012年长江上游出现超1998年特大洪峰,2013年黑龙江下游发生超100年一遇特大洪水;2011年北方冬麦区有1.1亿亩作物受旱,2014年河南省遭遇63年来最严重夏旱;2012年“苏拉”“达维”“海葵”一周之内正面袭击江苏、福建、浙江,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风力达到17级…… 这是一连串带给全国人民极大信心的数字:“十二五”期间,防汛抗旱减灾效益达5 770亿元,全国防洪减淹耕地近1.86亿亩,防汛减少受灾人口1.11亿人,解决因旱临时饮水困难7 000多万人…… 五年来,我国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建设为核心,构建了一张从上到下、有序高效、覆盖全面的监测预警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和汪洋副总理等中央领导针对防汛抗旱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抗旱防汛工作,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与有关省负责人视频连线会商汛情旱情,并亲赴灾区检查指导。 从年初部署全年防汛抗旱工作到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从入汛值守再到应对秋汛、罕见冬汛、凌汛,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的身影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国家防总会商室,及时传达贯彻中央领导重要批示,研究安排防汛抗旱和抢险救灾工作,针对防汛抗旱重大问题和重要工程的调度运用作出决策部署,并带领工作组赶赴重大汛情灾情第一线。2013年松辽流域洪水险情得到有效控制;2014年河南63年来最严重夏旱得到缓解,云南鲁甸与牛栏江堰塞湖的生死决战取得完胜。 五年来,水利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得以提升,信息化与监测预警预报实现深度融合。全国主要江河洪水预报断面增加到1 700个,预报合格率总体达90%以上,全国各类报汛站增至9.7万个,是“十一五”末期的14倍,洪水台风预报精度不断提高,预见期不断延长,旱情监测评估分析也取得新进展。 五年来,转移危险区域群众4 222万人次。在一些地区,“零伤亡”逐渐从“不可能”成为“新常态”。 2013年金秋十月,黑龙江大地是一片繁忙喜人的收割景象。连遇严重低温春涝、夏季低温和流域洪涝灾害,全省粮食总产量依然实现稳步增长,总产600.4亿公斤,获得历史最好收成。 水旱灾害重发频发的这五年,我国粮食生产却夺得 “十二连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夯实是其强大后盾。 农业农村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十二五”期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由“十一五”期间的10 000亿斤跨上并站稳11 000亿斤的新台阶。 五年来,通过创新组织发动、资金投入、建管模式、运行管护机制和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为重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投资16 109亿元。大力发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解决了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五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7 5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约1.2亿亩,为连续多年有效应对水旱灾害、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力水利保障。 在这些工作节点中,水惠民生,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拥有更多获得感,始终是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五年,中央水利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用于民生水利建设的比重达62%。 320座大中型病险水库、50 412座小型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 155条主要支流、4 500多条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实施治理。 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82%,自来水普及率达76%,3.04亿农村居民和4 152万农村学校师生喝上安全水,提前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硬承诺得到了漂亮的回答。 在西藏,1 400多座寺庙通水工程建成,89.5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西藏水利走过了资金投入最大、项目支持最多、建设成效最好、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在广东,东江水对港输送50年累计1.5个洞庭湖水量,保障了香港75%的用水需求;在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开工,设计流量为每天3.4万立方米,两岸同胞有望共饮一江水,为金门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五年来,水利部逐渐形成行业扶贫、片区联系、定点扶贫、对口支援和水利扶贫试点“五位一体”水利扶贫工作新格局,精准扶贫战略深入推进,水利援藏、援疆、援青取得显著成效,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从东北到西南,从内陆到沿海,五年来民生水利的硬投入、实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改革攻坚 纵深推进 这五年,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拉开大幕,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水利也进行着改革发展的艰辛探索。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做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此后每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水利改革等相关领域作出部署。2014年年底,李克强总理亲临水利部考察时指出,水利建设要通过深化改革,更多运用市场机制。此后,他还通过政府工作报告等多种形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提出要求,强调集中力量加快水利建设、用改革红利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价改革、水权交易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之后,水利部成立了以陈雷部长为组长的深化水利改革领导小组。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先给自身松绑。水利部通过一“松”一“紧”,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松”,即取消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紧”,即强化取消审批事项的后续监管。截至目前,水行政审批事项已由48项减少到22项,其中由水利部本级行政审批的9项全部进入试运行的水利部水行政审批受理中心,进行依法、高效、阳光办理。审批效率大大提高,2015年批复可研报告的20多个项目,从可研报告报出到审批,平均周期仅为9.4个月,比以往周期压缩了一半以上。 坚持问题导向,寻求难点突破。水利部把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改革以及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水权制度、水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等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全力攻坚。 “十二五”期间,水利部协调财政部,明确地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并制定了省级统筹办法;联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意见,以水资源费、水利建设基金等作为还贷担保,实现政策性突破。截至2015年11月底,农发行、国开行、农业银行三家银行大口径水利贷款余额达9 393亿元。水利部引导各省区市建立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一些地方发行债券筹集水利资金,多家水利企业上市融资。五年来,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金融支持和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水利投入格局,金融和社会资本占水利建设五年总投资的16%。 江西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高达99.2亿元,江西将水电站从枢纽工程中剥离出来,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最高报价39.16亿元获得水电站50年经营权,弥补了工程建设资金缺口。云南陆良恨虎坝灌区由社会资本作为投入主体,承担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运营,通过水费收入获得合理回报。湖南莽山水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在政府和社会主体间构筑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降低了社会主体投资风险。 五年来,水利部推动落实专项过桥贷款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全国已有近800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产权制度改革。 2014年,水利部选择内蒙古、宁夏、湖北等七省区开展水权试点,探索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水权交易流转和水权制度建设。内蒙古成立水权收储转让中心;宁夏率先建立区、市、县三级行政区水权分配体系;河南平顶山市每年拿出不超过2 200万立方米的水量转让给新密市使用,最长使用期限20年,诞生了我国水利史上首宗跨流域水量交易。 “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按照这样的原则,水利部展开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试点。2014年,辽宁投入补偿资金3.5亿元,浙江将补偿资金从2006年的2亿元提高到18亿元。山西成立排污权交易中心,共完成排污权交易468宗,交易金额2.6亿元。 中央多次强调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水。汪洋副总理要求从适当提高农业水价、推动结构调整等方面入手,深入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14年,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在27个省份80个县启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以促进农业节水增效为目标、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统筹运用制度建设、工程配套、结构调整、技术推广等措施推进改革。 云南砚山县作为2014年全国80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按照保障工程正常运行和确保农民可承受的原则,对试点区供水水价进行定价,终端执行水价根据不同区域包括每立方米1.1元、0.73元、0.65元三类。计量供水实施后,实行先交钱后用水模式,增强了用水户节约用水意识。 随着水利改革不断深化,五年来,水利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全面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100个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蓬勃开展,浙江“千人万项”蹲点指导服务水利建设,同时探索建立适应当前建设新局面的水利建管体制机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山东实现全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覆盖,全国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达29 351个,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达8.34万个,地方防汛机动抢险队达1 389支,建成15支省级、143支市级、2 144支县级、1.39万余支乡镇级抗旱服务队……改革步履铿锵,坚实有力。 丰富多彩的实践证明,改革创新始终是推进发展的利器和制胜法宝。 红线管理 绿水青山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2015年福建许下的庄严承诺。通过多年探索,福建正式启动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用5年让全省河流恢复活力。 水生态文明是水利事业的孜孜追求。2010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七大流域综合规划等,均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出明确要求。2012年,水利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启动编制《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3年1月4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以此为号令,开启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加速度”。 水利部成立了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部长陈雷担任组长,指导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组织编制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2013—2015年)》,对阶段工作目标、任务、进度等进行了总体安排。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14年,又提出了治水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吹响了全面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 水资源总量难以增加,只能改变现有的利用格局。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为经济社会用水量设置了“天花板”,为用水方式设置了“紧箍咒”。 五年来,我国基本建立了省市县“三条红线”指标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由部门推动向政府全面推动转型;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各流域全部完成辖区内水功能区划,明确了4 493个全国重要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和功能类型;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强化重要江河、跨流域调水工程水量统一调度;30个省级行政区颁布实施省级行业用水定额,建成100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十二五”末,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0年的90立方米下降到62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10年的0.50提高到0.53。数字增减之间,述说的是节水中国之路。 2015年,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10项举措,其中确定由水利部牵头做好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对下个5年乃至15年的水质提出明确指标。与此同时,水利部联合中宣部等三部委共同编制完成《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以凝聚力量、分类施教,动员和培育全社会爱水护水,共佑绿水青山。 “山青”才能“水秀”。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6.15万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2万余条,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 000多条,实施坡改梯2 000多万亩,修建骨干和中型淤地坝2 000余座,全国700多个县实施了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创建60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建成104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4个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数字折射出的是“十二五”水土保持的显著成效。 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到出台《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从实施坡改梯工程到建设淤地坝,从治理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到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到开展执法检查……五年来,水利部门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深化水土保持机制改革,染绿千山万壑,造福亿万百姓。 小水电是最清洁的能源。“十二五”农村水电完成投资1 400多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38亿元,是“十一五”中央投资的5倍多,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 400多万千瓦,5年累计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8亿吨。通过实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低价供电给当地农民,数以百万山区农民改变了祖祖辈辈烧柴做饭、取暖的习惯,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保护了1 100多万亩森林,恢复了青山绿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村庄到城市,从水库到河道,水生态文明建设给生态、生活悄然带来变化。浙江“五水共治”一石多鸟,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山西汾河实现了从“龙须沟”到“民生河”的嬗变;广州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促进了区域水系的完整性、水体的流动性、水质的良好性、生物的多样性、文化的传承性;江苏扬州治城先治水,3年投入100亿元,实现市区主干河道活水全覆盖;甘肃石羊河治理后,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重现水面;新疆塔里木河近期治理任务基本完成,胡杨林重现生机。 伴随着全国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开展,以水系为脉络的现代城市生态格局正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带领中国走出了稳步推进、全面提速的发展之路。 能力提升 保障有力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考察水利部时,通过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方便直观地了解到农村饮水安全进展情况。 这五年,是通过水利科技创新不断进行能力升级,在创新中求发展的五年。 “互联网+”让越来越多的水利工作找到了“朋友圈”。福建大田县通过“易信群”实时上传巡查河道的文字图片,对全县河道24小时监管,向群里的上级“河长”汇报,向群里兄弟部门负责人公示信息,开启河道管护新时代。甘肃陇南市山洪灾害防治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实现了全方位的监测预警、精准的模型推演、智能化的指挥调度, 3年来陇南市发生66次降雨过程,系统累计发送700多万条预警信息,指挥转移群众70多万人次,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 2013年9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中国水科院考察调研时强调,要从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快水利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水利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治水、科教兴水。 “十二五”期间,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引进、推广水利先进实用技术500余项,建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水利发展重大问题开展一批技术攻关。“中国太阳能光伏提水修复草场和农田技术”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等2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励,200项科技成果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水利技术标准已覆盖水利工作所有领域。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技术应用,为“十二五”期间历次防汛抗旱防台风及抗震救灾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撑。水文资料公开和水文信息共享为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提供了精准服务。水稻控制灌溉理论和科技成果,先后在江苏、黑龙江、海南等地约4 800万亩水稻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痕量灌溉技术、东北玉米膜下滴灌综合配套管理技术等众多科研创新用“节能减排”的手段保障了华夏粮仓。 “十二五”水利黄金发展期成就了我国全方位的水外交。 与24个国家签署双边水利领域合作条约,开创中欧水资源领域合作的新模式,完成副部级以上互访近150次,参与世界水论坛等50余个重要涉水国际会议,成功举办世界水理事会第55次董事会会议等5个会议。4个水利国际组织在中国设立秘书处。水利部连续第3次当选世界水理事会执行局成员。中国水利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水利救灾外交引人瞩目。水利专家赴泰、缅开展防洪技术咨询,陈雷部长出席湄公河委员会峰会,中国三次向湄委会应急报汛,增进战略互信。中俄防洪合作,中哈分水谈判,中蒙、中朝、中印跨界河流合作稳步开展。水利领域“一带一路”研究加速推进。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依法治水,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十二五”以来,以立法需求最迫切的领域为重点,水利部修订实施《水法规体系总体规划》,统筹推进水法规体系建设:2011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正式施行,我国首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出台;2014年,我国首部规范跨流域调水的行政法规《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出台; “农田水利条例”“节约用水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地下水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水法律规章正在起草、制定、修订或即将出台。2015年,酝酿已久的《水利部关于全面加强依法治水管水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正式宣告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规范水利改革发展。五年间,江苏运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定权力责任清单、跨部门联合执法,打造了一批国家级水利综合执法示范点,将执法能力建设推上现代化轨道。 制度是保障,人才是关键。五年来,首席技师、首席水文预报员脱颖而出。“十二五”期间,按照“服务发展、创新机制、突出重点、以用为本”原则,水利系统全面实施党政领导人才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梯队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高级能人才培养、基层人才文化和专业素质提升、高技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水利院校人才培养推进七大人才培养工程,逐步形成重视人才、关爱人才的体制机制,各类人才竞相成长,为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始终充满“正能量”的水利干部蒋志刚,用生命诠释敬业的水利工程师张生贤,荒漠甘泉的护水人曹君,已然成为新时代的党员榜样。五年来,水利部党组坚持把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了水利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持续不断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关乎民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在惩治腐败、纠正“四风”的高压态势下,全国水利系统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监督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中,落到实处,以党风廉政建设新成效促进水利事业新发展。 “十二五”这五年,是治水思路明确的五年,是水利改革砥砺前行、奋力突破的五年,是“十二五”规划任务圆满完成、精彩收官的五年。这五年,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升级、惠及民生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走过五年,水利改革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个美好的开始。尽管前进路上依然存在风险和挑战,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但是在从“十二五”迈进“十三五”的历史时刻,我们不仅对水利发展充满信心,更对水利发展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更加坚实的新起点上!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1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