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产业扶贫创富业
(江西广播网10月4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雄伟的井冈山上,七十多年前,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率领工农红军浴血奋战,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如今,嘹亮的号角在这里再次响起,为使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确保2020年前让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井冈山干部群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一个希望 、三个着力”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实施江西省委省政府“五年决战同步小康”的扶贫攻坚战部署,开启了一场“精准扶贫大会战”,打出了一套富于特色的精准扶贫“组合拳”, “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如同一江春水浸润了贫困户的心田。从今天(2)开始,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三篇系列录音报道《井冈山:富于特色的精准扶贫“组合拳”》。请听第一篇《产业扶贫创富业》,江西台记者龚小娟、通讯员康美权、罗辰元报道。
10月1号,记者来到井冈山市鹅岭乡,正好看见赶着一大群几百只白鹅回水塘的神源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山和村委会主任谢堂华。养鹅的水塘位于一处偏僻的山沟里,两人就住在一间低矮的塑料棚里:(出录音)“我们在山沟里已经有80多天了,我们(贫困户)红卡户有9户、蓝卡户有47户,一共56户,196人,为了这些人早日脱贫,我们吃点苦也值得。”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产业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鹅岭乡牧草资源丰富、水系发达,适合发展白鹅养殖产业。“精准扶贫大会战”活动启动以来,鹅岭乡坚持走“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帮扶模式,优先照顾特别贫苦户照看鹅苗,参与分红,鹅岭乡乡长张彬:(出录音)“我们现在通过村干部去掌握技术,就是怎么去养鹅、怎么更赚钱,通过这个模式成熟以后,我们下一步就是把鹅全部分散去养。通过养鹅这个产业富裕起来。”
井冈山厦坪镇厦坪村,今年与福建客商来这里投资的井祥菌草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菌菇产业,站在丰收稻田边的菌菇大棚里,村委会主任刘永红高兴的说,这下村里的贫困户有希望了:(出录音)“他们全部培育好了,就发到我们这里来,再由我们贫困户来管理,贫困户可以学好这门技术,今后可以往自己家里去发展,在这个脱贫的道路上就有一份保障了。”
井冈山立足山地农业现代化,围绕“一乡一计划、一村一产业、一户一方法”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扶贫。根据贫困户所在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种养习惯,组织贫困户挂靠龙头企业实施集约式扶贫开发,扶贫重点村建立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合作社,到2017年底贫困村全面消灭“空壳村”,力争每户贫困户加入1个合作社,发展1个以上农业增收项目。
茅坪乡是著名的毛泽东旧居“八角楼”所在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过去由于旅游产品单一,游客参观完后,很少能留下过夜。自从推出“山地人家”农家乐项目以来,昔日“过水丘”变成了今朝农民增收致富“蓄水池”。井冈山市茅坪乡副乡长戴玉兰:(出录音)“他完全不用担心没有客人、我们的理事会会帮他们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直接从旅游中脱贫的达到200余人。”
源塘村村民刘秀峰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过去年收入才3000元,如今依靠政府的30多万免息贷款,在“山地人家”建起了一栋漂亮的小洋楼,妻子女儿还在景区兼职服务,旅游产业让这家人奔上了小康。(出录音)“以前我们生活条件很艰苦的,现在做到这里来,生活越来越提高了,我在这里搞住宿七七八八一个月有三五万块钱收入。现在好十倍也不止。”
井冈山计划未来四年发展农家乐1000家,带动1.6万人就业,人均增收8000元。井冈山还组建了财政固定投入为主、社会多方筹集为辅的扶贫发展基金,将每年门票收入的10%和土地净收益的10%注入发展基金,通过农业、旅游、红色培训等产业带动,让贫苦户们洗尽穷酸气,迎接金色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