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脱贫礼赞: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16.03.2017  20:39
井冈山脱贫礼赞: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 上饶之窗
井冈山脱贫礼赞: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 上饶之窗
井冈山脱贫礼赞: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 上饶之窗
井冈山脱贫礼赞: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 上饶之窗
井冈山脱贫礼赞: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 上饶之窗
井冈山脱贫礼赞: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 上饶之窗
井冈山脱贫礼赞: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 上饶之窗
井冈山脱贫礼赞: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 上饶之窗
来源: www.srzc.com

  原标题:“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井冈山脱贫礼赞

  初春时节,和煦的阳光穿过井冈山的浓密竹林,映照在柏露乡楠木坪村民王庚茂家门前的贫困户信息牌上。这是一块特殊的门牌,记录着这户贫困人家的基本状况、致贫原因、帮扶干部。

  随着江西省井冈山市率先宣布脱贫摘帽,全市4000多块贫困户信息牌将成为历史。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为民情怀和执政信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反贫困斗争的时代卷轴已经展开,今天,举国上下正齐心协力,在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的征程上,砥砺奋进、奋勇前行。

  莽莽山野,悠悠岁月。穿越承载荣光与热血的时空,在“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伟大的井冈山人民向着全面小康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图景,发起新的冲锋。

  这是航拍的“井冈红旗”雕塑(2016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这是一诺千金的答卷——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井冈山脱贫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是忠实的见证者。

  沿着109级台阶拾阶而上,来到井冈山烈士陵园吊唁大厅。这座五角星型的建筑里,六块巨大的黑色石碑环屋而立。石碑上,金色的小楷字体,镌刻着15744名烈士姓名。正中间,横亘着一块光洁如玉的大理石“无字碑”,以无言的方式悼念着另外3万多位无名烈士。

  红色沃土孕育了中国革命——在整个井冈山革命老区,当年追随共产党人参加红军的有18万人;在1927-1929年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里,平均每天就有60多位红军战士牺牲。

  层层叠叠的井冈翠竹,见证了井冈山的革命燎原,也目睹了老区人民的艰苦岁月。当地干部说:“由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等诸多因素迭加,井冈山经济总量较小,增量不够,结构不优,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因此贫困程度较深,脱贫成本较高。”

  这是航拍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2016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到2014年初,井冈山仍有44个贫困村、4638户16934名农村贫困人口。

  2016年2月2日,雪花飞舞。带着对革命老区的殷殷深情,习近平总书记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他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着当地16万干部群众,让井冈山这个昔日的“中国革命摇篮”,再度争先,成为全面脱贫奔小康的主战场。

  位置最偏远的乡镇、海拔最高的乡镇,再到贫困程度最深的乡村……记者近日深入井冈山18个乡镇中的16个乡镇31个村,走村串户看房屋、核收入、问办法,一个个真实的脱贫故事让人深深感受到井冈山人民的韧劲、拼劲和闯劲。

  2016年12月18日,睦村乡社背村塘家源村小组10户村民终生难忘。这一天,他们盼望多年的水泥路终于修到了家门口。作为井冈山的西大门,睦村是当地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全乡8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乡党委副书记邹伟男说:“以前没有路,群众卖杉木靠肩挑背扛,一天最多送出山半个立方,现在有了路,一天二三十立方也不在话下!”

  长坪乡,竹海如涛。这里是井冈山海拔最高的乡镇,过去群众收入渠道少,贫困发生率高达20%。如今的长坪乡,家家户户搞养殖,花卉和盆景等特色产业红红火火。站在新修的鱼池边,长坪村六旬老汉钟万银算起了家里的收入账:“政府提供5000元扶贫资金入股村里的冷水鱼养殖基地,每年按20%分红,在基地打工,一年收入2万多块,孩子在沿海打工,脱贫不在话下!”

  井冈山长坪乡长坪村,钟万银站在自家正在建设中的新楼前(2016年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井冈山长坪乡长坪村,钟万银站在自家正在建设中的新楼前(2016年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沿着刚刚扩宽的公路,记者再次来到神山村。与一年前相比,变化令人振奋:37栋土坯房全部换上了客家风貌的“新装”;村里搞起乡村旅游,游客络绎不绝;黄桃、茶叶合作社蒸蒸日上,贫困户入股分红……

  神山村54户中原有贫困户21户。村支书黄承忠说:“如今全村有47%的村民参与到旅游事业当中来,贫困人口大大减少,现仅有贫困户2户3人,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也大幅增长,人均年收入达1.18万元。”

  砥砺奋进九十载,栉风沐雨铸辉煌。

  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交出的,是一张一诺千金的答卷,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截至目前,井冈山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4638户16934人减少到539户1417人,贫困发生率由13.8%降至1.6%,低于国家2%的标准。

  ——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5857元,增长到8647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600元,增长到4500元以上,每年增长超过10%。

  ——贫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通自来水,所有行政村卫生室、文化室、党建活动室均已达标,村庄整治、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危旧房改造均实现了全覆盖。

  井冈山长坪乡长坪村,钟万银(右)跟着从广州返乡创业的李爱平一起在冷水鱼养殖基地里忙碌(2016年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井冈山长坪乡长坪村,钟万银(右)跟着从广州返乡创业的李爱平一起在冷水鱼养殖基地里忙碌(2016年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人走过了近百年的光辉历程,苦难辉煌中,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站在改造一新的楼房前,昔日的贫困户王庚茂回忆起“红色家史”,一脸自豪:“叔叔王林才1927年参加红军,牺牲时年仅29岁,没有留下后代,家族把我过继给叔叔作子嗣。”

  烈士证尺许见方,印着鲜红的国旗和国徽。摊开叔叔的烈士证明,王庚茂说:“当年闹革命,就是为了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脱贫这一重大成果要经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决不为脱贫而脱贫,更不搞“数字脱贫”、预期收入,而是追求持续增加收入、稳定脱贫。

  这是与时俱进的脱贫新路——扶贫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

  井冈山茅坪乡谢氏慎公祠背后,一栋赭黄色的两层小楼静静矗立。

  当年,在昏暗的油灯下,毛主席凝神静思,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路。

  历史从未远去,八角楼的灯光也未熄灭。

  这是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的全景(2016年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90年后,五百里井冈的崇山峻岭间,一条“因户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的精准脱贫新路延展向前。

  “姓名:宁竹英;致贫原因:丈夫因车祸死亡,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抢救丈夫和给儿子治病花光积蓄,欠下外债;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在井冈山市大陇镇瑶背村,登录当地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轻点鼠标,就可精确查询到每一个贫困户的所有脱贫信息。

  “扶贫工作一定要精准,不能大而化之。”井冈山市移民和扶贫办负责人黄常辉说,井冈山脱贫不搞“大概印象、笼统数据”,而是聚焦“贫困面有多大、贫困人口有多少、致贫原因是什么、脱贫路子靠什么”等关键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方略有谱。

  为了精准再精准,井冈山在全国首创了“红蓝卡”分类识别机制,根据贫困户的贫困程度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细分为“红卡户”(特困户)和“蓝卡户”(一般贫困户),把政策、资金、项目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井冈山人开始走出大山、抢占商机、拥抱财富。

  清晨,黄坳乡刚刚从沉睡中醒来,乡电商服务站站主黄小华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身后,上百个装满当地土特产的包裹“堆成了山”,今天,它们将从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飞”往全国。

  “从开业到现在一年多,寄出了1.7万多个包裹,价值160多万元哩!”拿着厚厚一沓快递单,黄小华告诉记者,这些产品大多是贫困户生产加工的,其中合作社入股的46户贫困户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井冈山18个乡镇乡乡都有电商扶贫站点,“前店后村”的电商产业模式带动2446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这是井冈山茅坪乡谢氏慎公祠,著名的八角楼就坐落其中(2016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电商扶贫,只是井冈山聚焦关键问题,与时俱进创新扶贫方式的一个缩影。

  ——推进“产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井冈山通过重点打造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种植加工基地的“231”富民工程,实现“一户一丘茶园、一户一片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

  在柏露乡下陇村,65岁的孤寡老人陈了香以政府提供的1万元扶持资金入股金融合作社,按每年15%的比例分红,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增收1500元。

  ——推进“旅游+”,变“单一为综合、过客为常客、潜力为实力”。坚持以旅游开发带动扶贫开发理念,大打井冈旅游牌,深入挖掘各地旅游资源,推进整合农业观光、农家乐、休闲度假等差异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为贫困群众开启了旅游脱贫的绿色新通道。

  在茅坪乡坝上村,当地结合井冈山的红色培训,开设“红军的一天”体验教学,仅去年一年就吸引了4万多人前来培训。坝上村特困户肖富民说,去年,他家接待了850名学员,通过为他们提供食宿,纯收入就有1万多元!

  ——推进“就业+”,实现“一户一人务工,全家不再受穷”。探索开展公益性岗位扶贫,全市开发了857个村组公益性岗位,整合生态保护扶贫涉林岗位470个;发挥井冈山景区、城区、园区资源优势,共吸纳2694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对具有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给予免费创业培训和指导。

  卢琼芳在自己的“农村e邮”服务站点内展示当地特产井冈红米(2016年2月2日摄)。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卢琼芳于2015年毕业后就回到家乡井冈山下七乡家中。 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在井冈山东上乡,贫困户林铁良从五十里外的深山中搬到集镇,用两万元就买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新房。同时,通过在集镇工厂打工,他每年还有1万多元的收入。“搬到这里不但住得舒适,收入也提高了!”他说。

  此外,井冈山还通过全力推进安居,实现户户有其屋,通过落实兜底政策,实现人人有保障。

  “井冈山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率先脱贫,还要为全国脱贫攻坚探索接地气、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新路,在新一轮脱贫奔小康中当先锋、占前列。”井冈山市副市长兰胜华说。

  游客在江西井冈山写有“神山村村情简介”的木牌前驻足拍照(2016年3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赖星摄

  这是跨越时空的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力量之源

  伫立在井冈山朱砂冲林场行洲村一栋古朴的老宅前,时光仿佛凝固。

  房檐下,单字一尺见方的标语——“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虽历经近90年风雨,仍清晰可见、遒劲有力。

  十五个大字,穿越时光,始终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最朴素的精神。

  临产前一天,张玉珍还在整理贫困户脱贫的材料。39岁的她是长坪乡计生办主任,同时也是一名扶贫干部。为了让帮扶的5户贫困户如期脱贫,直到怀孕六七个月,她还坚持每周下村一次。

  “干部勇于奉献的干劲,群众身上自强不息的韧劲,返乡创业人员饱含家国情怀的闯劲,共同孕育了井冈山脱贫攻坚的硕果。”井冈山市委农工部部长巫太明说。

  井冈山茨坪镇大井村,一户红卡贫困户的信息卡挂在家门前(2016年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乡乡都有扶贫团,村村都有帮扶队、一村选派一个书记,一个贫困户确定一名帮扶责任人”。井冈山建立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3户、科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党员干部帮扶1户的“321”帮扶责任机制。

  “为什么别的小朋友的爸爸可以到幼儿园接自己,我的爸爸却不在。”面对女儿视频时的困惑和埋怨,江西省农业厅派驻到井冈山新城镇排头村的第一书记罗军元常常眼含热泪。

  翻开罗军元的工作日志,除了3年帮扶计划这样的“大事”,还密密麻麻记录着在村里经常要做的“琐事”。这些事小得太不起眼,却温暖得让人心动:搜集24个贫困户的“微心愿”,“一个电饭煲、一个老人手机……”,让农业厅的同事认领;“一日捐”,就是农业厅的同事每人捐出一天的工资,用于走访排头村里的困难户;重阳节,为24个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上一床棉絮、一个暖手袋……

  罗军元兴奋地说:“‘微处发力’让百姓待自己就像朋友一样,能够和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井冈山干部群众身上,总有一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在荷花乡高陇村,贫困户梁清香自强不息的故事感动了十里八村。49岁的梁清香既要照顾截瘫的丈夫、多病的公婆、抚育年幼的儿女,还要下地种田。

  “快顶不住时,就躲在屋里哭一场,哭完后,继续干活。”从下地种田、上山种树到养猪养牛,梁清香一点点改变着家庭贫困的现状。站在新建的三层砖瓦楼前,梁清香告诉记者,为了盖这栋房,她花了整整12年,每隔几年积攒了一点钱,就盖上一层。“不能事事都靠政府,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家庭到家族,从亲情到乡情,始终牵绊着游子的心。380名从沿海回来的返乡创业者,成为带动贫困户致富的新引擎。这,成为井冈山脱贫攻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井冈山在广东打拼多年、已做到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经理的甘忠明放弃百万年薪返乡创业,在井冈山市拿山乡兴建草莓基地;从深圳返乡的谢玉龙在新城镇兴建200多亩的七彩山鸡特色养殖基地,带动66户贫困户脱贫……这样的一句话道出了这群人的家国情怀:“自己富了,看不得父老乡亲再穷下去!”

  井冈山睦村乡党委副书记邹伟男正在贫困户家中走访,这里新修了水泥路,群众家庭收入大大提高(2016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尊敬的入社贫困户:感谢您的信任,成为我社的一员。我社郑重向您承诺:确保红卡户年利润20%,蓝卡户年利润10%,一年一分红……”2015年6月,井冈山市新城镇66户贫困户收到了一封脱贫承诺书。

  作出承诺的人叫谢玉龙,一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创办的井冈山七彩山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66户贫困户参与经营,贫困户不仅以政府提供的资金入股分红,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增收。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陈胜华说,“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根,也是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力量之源。

  这是航拍的井冈山茨坪全景(2016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二月的井冈山,一阵轻风吹过,竹林飒飒作响。

  沿着109级台阶,王庚茂来到井冈山烈士陵园吊唁大厅,静静凝视着石碑上那一个个名字。

  “我们脱贫啦,你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轻声念道。

  记者:刘健、王宇、胡锦武、郭强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江南都市报讯 邓津龙、全媒体记者曹章保报道:为全上饶之窗
光伏建筑一体化产业对接会举行
  (记者游静 实习生李少如)6月29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