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交通压力开出一剂良方 贵阳市即将出台“畅通方案”

13.12.2013  13:28

  在贵阳,谈到出行,不管是开车的还是乘公共汽车的,都有几分不爽。不是太堵,就是太挤,就连走路的行人都要对红绿灯、天桥底下通道抱怨两句。这份“不爽”主要就集中在“拥堵”二字上。特别是如今贵阳轨道交通工程的开工,让市民看到缓解交通压力“曙光”的同时,中心城区交通压力也迎来了最艰苦的时期。针对这些问题,贵阳市初步制定《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开出了一剂良方。


贵阳市拥堵的交通

  12月11日,记者从贵阳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建设方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贵阳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总体实施方案》将以“平衡缓解市民出行与交通供给矛盾,治理交通拥堵”为主线,围绕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公交都市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完善及交通管理水平提升4方面治理城市交通拥堵。

  该《方案》的出台,和一项活动的开展息息相关。11月13日起,贵阳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交通大家谈,畅通你我他”活动,通过网络、媒体、热线电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征集治理交通拥堵、推动城市交通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据了解,截至目前贵阳市完成交通治堵问卷调查4.7万份,收集市民意见建议近2万条。综合分析、研判市民意见和建议后,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规划、交管、住建等职能部门专题研究,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方案》。
  “疏老城、建新城” 舒缓道路压力

  交通拥堵问题的产生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和交通管理各个环节。城市规划布局决定了城市总体交通格局,合理布局将有效减少市民每天出行距离,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出行时间,降低对道路交通有限资源的占用,是城市“强身健体”的重要体现。

  该《方案》提出,贵阳市将按照“疏老城、建新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疏解老城核心区城市功能。老城区规划人口由150万人下降至110万人左右,核心区人口由54万人下降至30万人左右。引导城市由单极发展转向多极发展,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两核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成发展规模适宜、主导产业特色突出、用地空间相对独立、配套设施自成体系的功能分区。力争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老城区行政办公58处、高校26处、市场162处、工业22处迁至规划的外围组团,引导鼓励一批省、市级医院和中小学在外围组团设置分院和分校,带动人口疏散和功能疏解。

  建设“公交都市”  着力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出路,城市公交分担率普遍达到70%至80左右(香港达到90%以上),在目前贵阳市城市总体路网骨架及城市空间拓展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全力发展城市公交已成为改善城市交通的首要任务,成为中心城区畅通全面纵深推进的核心内容。保证公交线网及时覆盖、公交服务及时跟进,一方面避免新增的有限道路资源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的社会车流所占用,形成新的堵点,另一方面通过公共交通建设引领城市开发建设(TOD模式),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同时有效缓解目前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进出交通问题。

  贵阳市将着力构建以“快速公交、干线公交、支线公交、微型公交”互为补充的“四级地面公交网络”。建设金竹、黑石头、红岩、将军山4座公交停保场,将原老城区内公交停保场逐步外迁;大力推进区域性公交总站、小区公交首末站以及公交港湾站的建设;推行公交定制服务;每年新增公交线路20条以上,新增200~300标台舒适型公交车,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扩大公交覆盖范围。


到处都在“

  在老城区外围花溪区、白云区等各组团之间形成大运量、高速度、公交化的快速环线, 2015年底西南环线建成通车。结合城市主要交通集散地分布,龙洞堡机场、火车北站、贵阳火车站、火车东站、长途客运西站、长途客运南站等处规划建设七个综合交通枢纽。

  快速公交系统总体由外围快速环线和以老城区为中心,连接外围组团区的四条放射线组成,总长度116公里。沿线站点设置充分考虑主要人口聚集地及大型居住小区,起点及终点分别与各区域公交线网换乘,同时尽可能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

  加快停车场建设    优化中心城区停车场布局规划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城市空间拓展,实现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提,也是有效提升道路资源供给,减少交通矛盾,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老城区外围的建设重点是通过1.5环及联络通道建设加密路网,提高外围路网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各区域路网系统规划建设尽量避免沿主干道沿线开发,避免由此造成的道路沿线集散交通与主干道上穿过性交通相互干扰;有针对性地增加现有大型居住小区增加对外交通联络通道,避免交通矛盾相对集中。

  贵阳市将在五年内累计新增停车泊位8万个以上。优化中心城区停车场布局规划,在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区域,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立体停车场,原则上一环内不再新建大型停车场。将停车场纳入市政设施建设和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形成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互结合的建设模式,以“小而多”的机械式立体停车为主,依托轨道、 1.5环快速公交、BRT射线,在老城区东、南、西、北四个进口通道处各设置一处大型“P+R”停车场(共4处),配套建设综合服务设施,促进小汽车—公交换乘交通模式的逐步推广。(杨昌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