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旧城亦能披上“新装” 城市新型社区的“吉州经验”

11.06.2014  10:08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老百姓的需求也在日益发生改变。

吉州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已经卓有成效。但是吉州区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其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贴近百姓生活,紧扣市民需求,不断改革创新,着力改善居民环境,积极打造“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升级版,向全国推广城市新型社区的“吉州经验”。

从硬件着手改造,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让旧城亦能披上“新装”

吉安这座正在改革中日益焕发的城市让人耳目一新,但一边是生机勃 勃的现代新城,一边却是老态龙钟的旧城旧貌,让吉安在改革发展中显得尤为尴尬,也让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内心形成了强烈反差。吉州区作为中心城区,老城区偏多,这样的“成长烦恼”更是尤为突出。

百姓小日子,政府大民生。吉州区在大力建设新城区的同时,也不忘大多数生活在老城区的居民。“铺平百姓出行路,点亮百姓门前灯,净化居民小环境,清理社区下水道,贯通城区排污管,连上沿街绿化带,平安社区大家创”,吉州区委、区政府将这几句简单话语内记于心并外化于行,扎扎实实推进道路“白改黑”、管网改造、街景改造、小街小巷和老住宅小区“五位一体”改造工程,让旧城换上“新装”。

如今,走进古南镇街道乾明巷中,这条与后河仅一路之隔长约300米的小巷中,难行的道路平坦了,堵塞的下水道疏通了,乱搭乱建的破棚子拆除了,横七竖八的菜地不见了,路灯也安装好了,到处变得宽敞、亮堂、清爽了……“现在住在这里可舒服多了,路好走了,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门前有积水。”在古南镇乾明巷居住了几十年的周全恩老人连连称赞政府工作做得好,让他们也能够在此安度晚年。

这只是吉州区小街小巷改造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全区有上百条小街小巷正在悄然嬗变。仅2014年就有30条小街小巷实施综合改造,目前已有28个小区和小巷开工,完成了19个小区综合改造任务,其中路面硬化1.2万㎡、铺设人行道路吸水砖0.8万㎡、下水道改造6000米、维修和清掏污水检查井、化粪池900余座,安装路灯30余盏,累计完成投资300万元。

从软件着手创新,转变社会治理方式,社区服务提档升级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大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有一套房子,而更关注房子周边的公共服务配套。吉州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创建既改“面子”,更做“里子”。做到“表里如一”,真正让中心城区的老住宅小区“面子”、“里子”都变美。

自2012年5月,吉州区老城区58个无物业小区改造集中开工,“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创建正式拉开大幕。时至今日,已经取得许多骄人成绩,全区35个城市社区先后有29个社区获国家、省部级表彰;仅2013年就荣获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服务示范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称号,不久前又登上了“2013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光荣榜,且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区)。

硕果累累的吉州,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怀揣着一颗真切的为民服务之心,积极探索打造“人文社会、温馨家园”的升级版。

从“一站式”受理到“一口式受理”是吉州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体现。“以前是进一个门要找不同的人办同一件事情,现在我们提倡进一个门找同一个人办好所有的事。”吉州区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管萍向记者介绍说。

“一口式受理”要求社区工作人员从原来的“专才”转变为“全才”,要熟悉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各项业务,要成为“业务百事通”。并在“一口式受理”大厅设置引导咨询、综合受理、后台协调等功能区域。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类办理、中心一头管理”的工作模式,推行“谁接待,谁负责”工作责任制,对部分无法在窗口前台受理办结的业务,通过设置《前后台工作交接单》《现金窗口工作交接单》等,从前台转后台办结或后台受理办结,做到工作人员受理服务全过程负责,让每个环节有迹可循、有责可究。确保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为群众提供方便。

畅通诉求渠道,增添和谐因素是吉州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又一体现。“有诉求向我表达,有矛盾我调解”走进古南镇街道火头门社区,楼下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为市民提供服务,楼上“家庭心语工作室”也正忙着为民排忧解难。“我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跟儿子沟通,每次父子俩的谈话都是以吵架告终,这让我十分苦恼。”“心语工作室”的社区义工吕强正在听取社区居民刘先生的诉求,并为其提出可行性解决办法。畅通诉求表达机制,完善矛盾化解机制,火头门社区充分整合资源,成立心语辅导室、宣教室和聊天室,由教师、心里咨询师、律师、大学教授等18名爱心人士担任“心语工作室”的志愿者,帮助邻里纠纷、家庭矛盾、青少年成长问题……

从政社互动发力,凝聚社会治理合力,社区治理有“新角儿”

无物业社区改造好了,最重要的还是在与社区治理。吉州区是老城区,城市功能配套先天不足,加上老工业区离退休人员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基础建设和民生保障的任务重、责任大。在社会治理中,吉州区积极推动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三力共为”,凝聚了社会治理合力。做到“政府该做的事不缺位,群众能管的事不包揽,社会可办的事不替代”。

永叔街道的光明小区是吉安市最早安置解困房小区,里面住着大多数都为残疾人和五保户。社区环境差,治安不稳定,偷盗和吸毒现象尤为严重。而就在2010年9月,在一次社区民警恳谈会上,一位退休工人建议吸纳小区内部的社会治安积极分子参与小区巡逻工作,就这样义务巡防队成立了。

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义务巡防队从未在小区缺席,他们多是社区退休工人,不追求任何报酬,只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发挥余热。让群众自己参 与社区治理,在吉州区已经遍地开花。也随处可见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乐做社会公益事业。

全国首个淘宝式家政服务网络平台——12343服务在线,全面升级我市家政服务体系,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服务。采用了“政府牵头、企业加盟、志愿者参与”的模式,还将无形网络与有形实体相结合,实行线上点单、线下服务,仅“12343”热线就有近700家企业加盟,开办了100多项服务业务,可为市民提供24小时便利服务。

吉州区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构建起“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志愿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机制,延伸政府服务“触角”,优化社区软件,实现为民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常态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服务、慈善捐赠服务、义工志愿服务”形式,培育发展了400多个社会组织和1.5万名志愿从业人员,有效承接了政府职能转移,提升了为民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常态化水平。在公益事业方面,近两年有40余家企业捐资500多万元支持小区改造,筹措社会力量办学资金达1亿多元。

小项目彰显大民生,吉州区扎扎实实推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其社区建设工作的“吉州经验”正带着吉州原创意义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