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锦雄:“教育产业化”不能只要产业不要教育

03.04.2015  12:43

  3月31日,一则“吉林一中学学生坐在马路牙子上吃午饭午休时间仅半小时”的微博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评论。据悉,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为让学生中午在食堂用餐故意将原有的一小时午休时间缩短为半小时,并禁止学生将午饭打包带回学校食用,逼不得已学生们只能顶着大风坐在路边“享用”午餐。

  原来是学校食堂为了拉回一些不愿在校就餐的学生而联合校方,极有针对性的出此“良策”。此策的好处,一是通过校方的霸王校规增加学生在外就餐的难度,让他们知难而退,老老实实的回到学校食堂。另一方面可以出其不意的打乱学校附近那些和学校食堂争市场的餐馆的节奏,让他们无所适从。但是学校似乎忘记了一点:那就是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回学校食堂吃饭?

  学生为会么不到学校的食就餐呢?学生们众口一词的回答:难吃!既然学生都将问题反映出来了,那学校食堂就应该改善饭菜口味,努力提高学校食堂的服务水平,如果这样做了,相信事情也不是很难解决。但是,学校没有这样做,反而是采用了上述的极端方式应对之。为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借着“教育产业化”的名义,行的却是要产业不要教育。

  “教育产业化”是当今比较流行的一种提法,即将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则完全移植到教育中来,让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相应,学校应当企业化,学校即是教育企业,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现在很多学校也都是朝着“教育产业化“的目标走的。这个目标有两点,教育和和教育的产业化即市场化,本来这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和相互促进的,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孰重孰轻,甚至是主次不分的问题。就像在这个事件中,有几点常识需要理清:第一,学校的食堂是学校教学的辅助单位,是为学生补充和恢复良好体力和旺盛精力的所在,但是因为现在学校实行的是承包制,食堂也是要追求利润的,所以难免不会在成本上有所节制,导致学校食堂的服务质量不为学生所接受。第二,校方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即它既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又是作为和食堂承包合同中的另一方,但是在关键时候,学校忘记了自己教书育人的身份,而是更多的考虑到对方不能履行合同可能对自己也有所损害,于是不惜当起食堂的帮手,通过校方的名义发布一些不恰当的校规以迫使学生就范。

  我们说“教育产业化”是市场和教育的相互结合的有益尝试,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重商轻义”思想的影响,“教育产业化”经常走入歧途,比如说过分的倚重市场化的一面,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这样的产业化是当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因为即使这样的产业化完成了,也是一种不健全的产业化。当然我们并不奢求当今的学校还是一尘不染的净土,毕竟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我们还是希望学校在大力推进市场产业化的同时,也要兼顾教育教书育人的基本责任,这样才能两翼齐飞,实现教育的真正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