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增收托起村民好日子

28.01.2021  17:04

1月25日中午,魏家村村民正在幸福食堂吃饭。

  本报记者 陈 璋 文/图

  1月25日上午,高安市蓝坊镇魏家村的几名村民刚在大米加工厂忙完,又来到红美人柑橘种植大棚,或是翻土挖沟,或是覆草育肥,愉快地劳动着。提到柑橘种植这个新产业,村党支部书记、魏家马鞍岭红薯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魏三忠笑着对记者说:“柑橘一共20亩,预计明年挂果,到时候合作社收入又能多个十几万元。更重要的是,村民在家门口有更多活可以干,赚更多的钱。

  “合作社就是我们的幸福社!帮助我们就业赚钱,给我们分忧解难!”今年70岁的村民宋明华,在合作社务工已有两三年。她介绍说,老伴十年前中风,女儿远嫁外地,儿子又在部队。以往,家里虽有几亩田,但她一个人种田非常辛苦,一年收入也只有三四千元,还没时间照顾老伴。“如今是真的好,合作社有农活就会喊我们去干,葡萄基地、蔬菜大棚、大米加工厂……都在家附近,一年下来有七八千元收入。加上帮村里做饭、杀鸡,去年总共赚了1万多元。”宋明华笑着说。

  “现在村里有几十人在合作社务工,干活多的一年收入2万多元。”宋明华说,合作社产业还在扩大,只要有精力,多赚钱不成问题。

  魏家村地处蓝坊镇东南方向,距镇政府2公里,村里有山有水,村口便是一条省道,地理位置优越。尽管去年受到疫情影响,村里产业发展遇到困难,但在镇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集体经济仍然实现了大幅增长,合作社全年营业收入150万元,实现利润30余万元。

  据了解,5年前的魏家村还是个“空壳村”,有30户贫困户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村支书魏三忠一上任就谋划起村里和村民的“出路”,将豆角产业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首次尝试,并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民20亩土地。第二年,每亩豆角获利1500元。之后,村集体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通道,种植的品种多了起来,有西瓜、葡萄、水稻、大球盖菇、时令蔬菜等;产业种植面积也扩大到400亩,合作社利润从10万元、20万元,增加到30万元。同时,贫困户凭借土地补偿、务工费和产业分红,每户每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都提前脱了贫。

  1月25日午饭后,宋立和宋润生兄弟俩来到村口的烘干厂清理榨油残渣。“从家里走过来就几分钟,现在也没什么事,多干一点活,多赚一点钱。”宋立淦笑着说。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村集体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做工种田两不误,还能孝老带幼,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今年71岁的宋立淦在合作社干了3年,脱了贫。他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自己在合作社干活赚了8000元,老伴在村里做保洁赚了2000元,家里养一头牛收入5000元,产业分红1000多元,还有低保6000元,总收入有2.2万余元。

  “合作社有需要就会叫我,挖沟、施肥这些农活都很简单,我也有经验。现在吃饭不成问题,每年还能存下1万多元。”宋立淦笑着说,自己身体还比较硬朗,未来还能一直干下去,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眼看着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规模,为了让村民生活更方便,2018年,魏家村建起了幸福食堂,70岁以上的老人和经济困难的村民都可以到食堂吃饭。目前,村里每天有十多名村民在食堂用餐。

  1月25日11时,记者来到村幸福食堂,看见墙壁的黑板上写好了当天的菜谱:中餐是西红柿炒蛋、金针菇炒肉、清炒包菜和紫菜汤;晚餐有西蓝花炒肉、清炒腐竹和紫菜汤;主食有米饭和粥。

  “饭菜都是现做的,每餐只要3元,很划算。”今年80岁的魏和生老人就住在幸福食堂对面,每天不仅自己来吃饭,还会带一份回家给101岁的老母亲吃。

  魏和生说,在集体食堂吃饭,不用买菜,不用洗碗,水、电、煤气费都省了,饭菜还保证新鲜,比自己在家做更方便、更实惠。“我平常要干点农活,还要照顾母亲,没有时间做饭,幸福食堂真的解决了我的大问题。

  “再过几天,合作社又要引进70多头牛来养殖,产业规模再次扩大。村里还准备搞集采摘、观光、垂钓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魏三忠认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奔小康,产业是保障。现在只要村民愿意来干活,合作社里一年四季都有事做,不愁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