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拔穷根”
徐贵根 彭国正 本报记者 陈青峰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南城县立足自身特色产业优势,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家家有收入,推动脱贫攻坚实现提质增效。
打开“一扇窗”
今年,南城县洪门镇沙坪村贫困户罗春发,入股了村里的南城常林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反季节无籽西瓜种植,“我们的晚熟西瓜8月底上市。”
最初,如何帮助罗春发跨过无资金、无技术等障碍,是摆在帮扶干部面前的难题。驻村第一书记张建国找到村里的致富能手、南城常林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常胜,请他来帮助罗春发,入股合作社让罗春发有了“靠山”,甩开膀子干,如今反季节无籽西瓜长势喜人,罗春发信心很足。“我们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着力破解贫困群众‘进不去’的问题,让他们真正融入产业发展大循环,实现多元增收。”张建国告诉记者,通过入股等深度“链入”产业的方式,目前全村23户贫困户都被纳入到了产业中。南城县着力引导贫困户通过资金或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入园务工、贫困户返租等方式,与带动主体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贫困农户基本实现“致富有抓手、生产有服务”,从而分享扶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目前,全县共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60余家,通过龙头企业联动、合作社带动,实现产业促动,120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上马“送一程”
南城县龙湖镇王坪村贫困户曾国安,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2018年,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承包了村里的山地荒坡,尝试种植礼品西瓜。为了让他尽快掌握技术,村里的西瓜种植能手、村委会主任娄发林与他结成“对子”,经常和他一起上山,教他如何松土下肥、如何培育秧苗、如何授粉蔬果……“搭把手”让曾国安找到致富路子,“送一程”让曾国安有了发展底气。
贫困户进入产业链后,因为底子薄,得有人带、有人领、有人帮。为此,该县积极组织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助力精准脱贫活动,采取“1+X”的方式,引导致富带头人根据自身特长、产业基础和带动能力,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与贫困群众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从致富经验、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带领群众致富。该县还成立了“土专家”“田秀才”服务团,采取“技术+”的方式,由致富带头人中的各类人才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举办田间课堂、现场培训等方式,为贫困群众提供品种改良、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服务,以农教农,使贫困群众均能熟练掌握1到2门致富技能,让农村致富带头人真正成为贫困农户致富“参谋”、脱贫“主心骨”。据了解,目前该县千名农村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贫困群众4000余人,涌现出蜜橘村、仙枣村、板栗村等富有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先进村20多个。
安上“保险杠”
南城县天井源乡曾坊村贫困户李上飞的“胃口”大了,今年,他在村里承包了400多亩土地,种植优质稻,将村里荒废多年的冷水田进行开垦耕作。
随着产业扶贫深入推进,南城县一些产业扶贫点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一些风险因素也逐渐显露,特别是突发自然灾害、市场需求饱和、产品严重滞销等因素导致扶贫产业项目亏损。如何通过“外力”规避风险?该县全面推广水稻、莲子、中药材、西瓜等政策性农业保险,打消了贫困户顾虑。同时创新生产经营方式,通过订单生产、代养托管、入股合作、土地流转等方式,将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上,增强小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该县还设立了产业扶贫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兜底”保障机制,防止贫困农户因经营失败而陷入生活困境,避免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失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