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夯实发展升级的强劲支撑

18.11.2014  13:36

  编者按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要素配置、节省产业成本、推进技术进步、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根据全国政协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今年9月9日至14日,住赣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团一行在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黄跃金同志的率领下,对河南省洛阳、郑州、开封和许昌等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形成了考察报告。报告充分借鉴河南的经验做法,就推动我省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此作出重要批示。省委书记强卫同志批示:“请送贻煌同志和世忠同志阅,学习借鉴河南经验,继续深化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省长鹿心社同志批示:“印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学习借鉴”。现将报告主要内容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找准了转型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突破口。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各地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寻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把它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五年来,河南省始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高位推进,继承创新,合力攻坚,开拓奋进,对全省312个园区进行归并整合,形成了现有的180个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省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3.56万亿元,占同期全省的4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已成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战略支撑点。实践证明,河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勇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切合省情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发展新路。考察中,考察团还强烈地感受到,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昂扬进取、真抓实干、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奋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各地呈现出“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促振兴、凝心聚力为崛起”的喜人局面。

  2.坚持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形成了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增长极。河南省注重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突出规划的整体性,提出了“三规合一”“四集一转”的发展理念,并把它贯穿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全过程,促进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13个文件,安排省级财政资金70亿元,并带动一大批社会资本投入,通过综合采取土地、财税、电价等扶持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推动了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增长极。2013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3.13万亿元,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全省有123个产业集聚区主营收入超百亿元,10个产业集聚区超500亿元。

  3.坚持“培内”与“引外”并举,打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引擎和开放招商的主平台。河南省始终坚持“培内”“引外”两手抓、两促进。一方面,注重采用先进设备、先进技术、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壮大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和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延伸和做大产业链条。2013年,全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增加值占产业集聚区增加值的比重达47.3%。另一方面,坚持大开放大招商,积极创新招商模式,灵活运用以商招商、产业招商等形式,建立完善“六个一”招商运作机制(一个产业链、一套班子、一支招商队伍、一个实施方案、一项配套政策、一套考核体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助推产业集聚区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打造品牌,招商引资总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五年来,全省产业集聚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近7000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2万亿元,占同期全省的60.2%。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河南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窗口,对全省构建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有着突出贡献。

  4.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科技水平。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走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之路,加大了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大力引进先进的人才、技术和管理体系,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致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打造创新载体、完善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尤其在液压机、地铁机械等设备创造技术处于世界同行业领先水平。比如,河南许昌连续6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达56%、对产业集聚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突破60%。

  5.坚持产城融合互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河南省按照“产城一体发展、宜居与宜业并重”和“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市功能区和产业集聚区同步建设,以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扩大,以就业增加带动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了集聚区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效对接,初步形成了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五年来,全省产业集聚区累计投入资金6082亿元,加强了水、电、路、热、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推进仓储、物流、金融、法律、咨询、研发设计等配套服务体系同步完善。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2013年底,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348万人,其中吸纳省内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占全省的五分之一以上。在产业集聚区的助推下,全省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36%提高到2013年的43.8%,五年提高7.8个百分点。

  6.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区。河南省围绕实现产业集聚区提质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把破解土地、资金、管理等突出难题作为重要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区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土地开发机制、投融资平台,解决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出台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定期实行观摩督导,设立“十强”“十快”等荣誉奖项,引导形成了竞相发展、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推动产业集聚区与所在行政区套合运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河南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7.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创建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示范区。河南省积极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集聚增长与布局调整两手抓,提高产业集聚区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环境容量、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严格落实环评制度和节能减排政策,建立入驻项目筛选机制,有力促进了资源集约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有效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五年来,全省产业集聚区新建成污水处理厂68个,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建成标准化工业厂房1.85亿平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以上。通过考察,考察团一致认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决策正确、经验丰富、成效显著、前景辉煌”,实践中所形成的硕果和经验,富有智慧,富有创造,对中部地区特别是对江西具有“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二、对河南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建议

  1.进一步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河南生活用水、农业用水(部分用地下水维持)、工业用水十分困难。如果工业不转型发展,难以为继。面对严峻形势,不能因为怕影响生态环境而放弃发展,但应坚持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路子,促进转变经济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比如,进一步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继续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落后产能用地退出机制,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比如,进一步严格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切实按照“三同时”原则,加强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清洁生产。比如,进一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等,降低资源消耗量,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赢得最大的发展效益,推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2.进一步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支撑点,发展规模日益壮大,2013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1796平方公里,其中有60个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在坚持做大规模的同时,还应注意做强的问题,提高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比如,进一步坚持以商招商、招大引强,提高带动力。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比如,进一步实行腾笼换鸟,提高活跃力。对技术落后、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该淘汰的要淘汰,腾出土地和环境容量,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腾出空间,不断注入新鲜活力。比如,进一步推进兼并重组,提高竞争力。对竞争力较弱的同质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对其兼并重组或同类企业合并重组,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集聚区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优水平发展。

  3.进一步处理好二产与三产的关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融合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应坚持“二三并举、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既加快推进工业增长,又大力推进三产繁荣,注重发展好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实现二产三产协调推进、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比如,进一步注重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着力提升物流、信息、金融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打造一批涵盖金融、信息、研发、中介服务、商贸等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比如,进一步注重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技术、知识、人才、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的“黏合剂”作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推动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比如,进一步注重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二三产业,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增强信息化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 4.进一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应更加注重创新平台、人才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赢得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比如,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产业,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大力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等各种创新载体,完善产业集聚区科技服务体系,夯实创新载体平台。比如,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尤其是要针对电子信息、航空物流、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打造创新人才聚集的新高地。比如,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发挥财税等政策杠杆的导向作用,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自主创新的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促使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对促进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启示

  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仍没有千亿级的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偏小偏弱,产业配套仍不完善等。学习借鉴河南的好做法好经验,需要我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决策部署要求,树立全省一盘棋的理念,统筹谋划,集中调度,狠抓落实,不断促进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上新水平。根据考察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分类实施归并整合,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全省现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94个,开发面积568平方公里,园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但存在部分园区重复建设问题,多数园区内企业关联度不大且未形成产业集群。应从全省工业发展大局出发,根据产业特点、基础条件、各地实际,统筹分类实施工业园区归并整合,重点对发展较慢、产业雷同、隶属同一区域内的园区,采取“一区多园”等方式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集中资源重点建设,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

  2.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升级。全省60个重点产业集群中,还没有1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作支撑。应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通过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实行各类要素倾斜,扶持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力引擎”;瞄准国内外500强等大集团、大公司,着力引进拥有核心技术、能够延链补链的大企业、大项目。围绕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产业集群配套基地,发展一批专、精、特、优的小微企业集群,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

  3.拓宽园区融资渠道,破解企业融资难题。针对我省金融资产总量偏小、工业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等状况,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发起设立或参与组建中小银行、财务公司或融资租赁、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依托园区设立分支机构,探索设立特色银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初创型或发展困难的给予贴息贷款扶持。加快推进园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信用等级越高、利率越低、授信额度越大的激励机制。

  4.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应根据园区实际、企业发展和产业特点,集中规划和统一建设多层、高层标准厂房,支持企业利用原有场地加层改造,提高工业用地厂房容积率。建立完善用地退出机制,加大对批而未用和低效用地的清理力度,实行“腾笼换鸟”,盘活存量闲置土地,破解园区用地瓶颈。完善集约节约用地考核机制,实行供地量与节能减排、投资额、产出效益等指标挂钩,努力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5.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园区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银行贷款的放大效应,建立“风险补偿金”和“资金池”,实施园区企业“一企一技”认定和“后奖补”办法,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建立完善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等各种创新平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使更多省产优质产品进入协议采购目录。完善园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重点引进创新团队和高层次创业人才。

  6.优化园区用工服务,解决园区用工、稳工难题。应建立完善职业技术院校与工业园区企业负责人双向挂职机制,实行一个园区对应一个或多个院校,建立一批园校对接、校企对接实训基地,重点对产业集群企业急需急缺的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进行订单培训、定点培养。加大财政对培训的投入,重点帮助产业集群企业培训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对符合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企业或企业参训人员给予一定职业培训补贴;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到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并适当给予一定的学费和生活补贴。

  7.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新型生态园区。应坚持产业集群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积极推行立体式开发,注重保护原有自然生态。坚决把好项目准入关,防止“三高一资”项目进驻园区。加强园区环保设施建设,实现全省工业园区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实行节能减排与技术改造相结合,推广运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鼓励企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改造,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促进企业清洁生产。

  8.加快建设园区新型社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应坚持把产业集群发展同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设一批集人才公寓、新市民公寓、总部大楼等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并配套完善园区金融、物流、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学校、商业、医院、酒店等生活服务设施,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现代城镇新区。

  9.推进管理体制创新,优化服务环境。积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推行“决策机构一元化、管理机构扁平化、服务机构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激活各方力量,构建创新开放的工作体系。建立“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将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延伸到工业园区,实现“一门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环境。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规范直达、零担物流专线,降低物流成本。 (执笔人:杨木生杨斌)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
姚增科在宜春市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
  本报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政协新闻网
江西省政协: 贫困县“清零”背后的政协力量
蔡久伟   “于都县、兴国县、宁都县、赣县区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