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京剧名角撑起京城大戏班 青阳腔被称为京剧鼻祖

21.12.2013  14:48

  19世纪末,江西京剧名角“炉台子”被称为京剧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在京剧大师程长庚去世后,不离不弃,独撑三庆班,更被传为一段佳话。民国时期,京剧又称平剧,因北京在当时称为北平而得名,在北方因名角辈出而爱好者众多,被称为国粹。但在数千公里以外的江西尤其是赣南,在民国30年代中期,也因平剧繁荣而名噪一时,并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平剧改良的代表城市。

  京剧鼻祖青阳腔源于江西

  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中,江西湖口青阳腔名列其中。根据青阳腔研究权威刘春江的考证,青阳腔的形成,与明初时四大声腔中的弋阳腔有莫大的关系。上饶与安徽交界,江西弋阳腔便跟随徽商的步伐进入了安徽池州九华山下,弋阳腔进入池州后,立即与九华山的道教、佛教唱喏、徽州山歌、当地民歌以及余姚腔结合了起来,形成了青阳腔。

  明代嘉靖年间,池州、徽州青阳腔兴起,它吸收了徽调、目连戏、昆山腔等曲调的精华,便形成徽剧。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享誉京师舞台半个多世纪,在京城吸收了秦、晋、梆等北方剧种的精华,于是孕育产生了京剧。

  同样,青阳腔进入湖口也与徽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湖口是江西的北大门,徽商不仅把湖口作为通商口岸,为了招揽生意,徽商常常不辞辛苦地把家乡的戏班带来演出,于是在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青阳腔就随徽商经水路来到了湖口。清代中叶,青阳腔又传入彭泽和瑞昌、吉安、赣州等地。据此,可以说青阳腔是徽剧的前身,徽剧又是京剧的前身,并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近半个中国的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因此在京剧界有种说法,青阳腔是京剧“鼻祖”,戏曲的“活化石”。

  江西名角撑起京城大戏班

  京剧根据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在各个角色中又因名角辈出而诞生出“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各个流派,其中老生泰斗程长庚就被誉为“老生三鼎甲”之首。而在他的众多传人中,江西人卢胜奎(艺名“炉台子”或“卢台子”)不能不提。

  卢胜奎是中国京剧史上最早的京剧剧作家,是丑角巨匠萧长华的义父,和京剧名家谭鑫培、杨月楼等共称“同光十三绝”。卢胜奎出身宦门子弟,曾中过举人。后来进京赶考屡试不第,返乡又乏盘缠,于是流落京师,生活十分窘迫,他偏又有“戏癖”,尤其崇拜大老板程长庚,每有程长庚演剧,哪怕是没钱吃饭,他都必到场聆听。他的这份执著,终于被程长庚发现,把他接到家里供其衣食。程很赏识卢的才华,最终卢感念大老板的知遇之恩,加入三庆班。

  卢胜奎的卓越才华,还体现在其擅长编剧上。他根据唐朝薛仁贵征东的故事,编写了连台本戏《龙门阵》,后来京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的流派代表剧目《取帅印》、《汾河湾》、《三箭定天山》等戏,就是由《龙门阵》演化而来。更值得一提的是,程长庚去世以后,三庆班曾一度组织涣散,票房收入骤减,生计成了问题,一些人便心生去意。卢胜奎却坚决留在班中,独立维持。有人曾游说,凭他的编剧本事,无论在哪个班社都是重要角色,但卢胜奎不为所动,他说如果不是遇到程长庚,自己早就潦倒而死了,程长庚死了,他更不能离开程长庚留下的班社。

  赣南平剧曾名噪一时

  据记载,赣州有平剧戏班的演出,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1934年秋,刘彩逸,刘甲第、晏任周等商界人士合资创办了赣州大戏院,从南昌邀请“老见喜”平剧班演出,开创了职业平剧班社在赣州演出的历史。

  1935年,赣州利民百货商店经理陈汉祥,在姚衙前李家祠创办了“双江大舞台”,从吉安邀请杨家平剧班来演出。杨家班的演员阵容也不亚于老见喜戏班,形成了赣州平剧两雄对峙的局面。

  1938年,赣州平剧票友卜连成创办艺乐大舞台,和双江大舞台创始人陈汉祥之后成立的群乐大剧院形成竞争。为了争取观众,提高卖座率,两大平剧院经常从外地聘请名演员充实自己的阵容,一些全国颇有名气的平剧演员也先后被请来赣州演出。抗战初期,群乐戏院曾邀请著名平剧演员童芷龄和其兄童寿苓(小生)、女老生汪明鸾在该院加票演出。童芷龄曾师承荀慧生,后又拜师梅兰芳,是当时名动一方的旦角代表。之后,群乐戏院又聘请江南四大名旦之一的刘筱衡、老生泰斗陈伯钧等在该院演出。艺乐平剧院也不示弱,先后聘请著名平剧演员刘奎英、尚玉昆,白雪秋等在该院演出。

  江西平剧改良全国为数不多

  抗战胜利后,以赣州为代表的江西平剧界又进行了平剧的改良尝试,成了全国为数不多的进行平剧改良的地方之一。

  在赣州的平剧改良运动中,郑亦秋、苓艾、盛秋蓣、刘筱衡等乃是中坚,其中又以郑亦秋的成就最为卓著。郑亦秋在赣州除演出工本的传统戏之外,热衷于平剧的改良运动,尤以编导导族斗争题材的新编历史剧见长,为赣州的平剧改良运动作出了贡献。1959年马连良主演的《赵氏孤儿》和梅兰芳主演的《穆桂英挂帅》、都是他导演的。苓艾也是位著名导演和演员,在新赣南平剧院编导了《崖山恨》、《红楼二尤》,《长恨歌》、《离恨天》等,多以自编自导反封建的爱情题材为主,与郑亦秋同为赣州平剧改良运动中的两大台柱子。

  赣州的平剧改良运动,使许多人尤其是外来的人感到惊异,想不到在全国剧运都很沉闷的情况下,平剧在赣州开始走着发展的道路。当时不少平剧名家在赣州当时的报刊上发表文章,为赣州的平剧改良推波助澜,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人生报》还发起组织了每半月举行一次的“赣县平剧文艺座谈会”,邀请各界爱好平剧人士研讨平剧的改良问题,形成了一股浓郁的研讨、探索平剧改良的学术风气。

  赣州的平剧改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取得如此成绩是难能可贵的,在全国的中小城市中有此成绩者并不多见,甚至对于今天的京剧改革仍然很有价值。

  文/记者戴炜亚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