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浮士德》受热捧 用中国语汇讲世界故事
原标题:中世纪书斋走出的《浮士德》
▲浮士德(刘大可饰演)与格雷卿(张佳春饰演)
▲浮士德(刘大可饰演)与魔非(王璐饰演)
▲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演出结束后进行演后谈
▲刘大可饰演浮士德、王璐饰演魔非、徐孟珂饰演华伦廷
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带着真实与想象的奔放,当代与神话的杂糅,亦庄亦谐、亦讽亦颂,一路从中世纪的书斋走来——《浮士德》,这部狂飙突进的歌德毕生力作,因为是德国当代社会的镜子而被称作时代史诗。然而这样一部贯穿歌德一生的创作,能否以京剧形式进行演绎?答案是肯定的。
意大利当地时间10月25日,由国家京剧院与意大利艾米莉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联合创排的京剧《浮士德》,结束了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及摩德纳的演出。作为意大利VIE艺术节的展演剧目,12场演出及配合推出的讲座赏析,让国粹艺术借由世界经典巨著复活当代欧洲。
三国艺术家以中国语汇讲世界故事
问世200余年来,《浮士德》历来都是舞台的宠儿,以各种艺术形式被搬演到世界各地的舞台,对于不拘泥于题材的京剧来说,还是第一次。无论是其中“就算要出卖灵魂,也要找一个付得起价钱的人”、“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要放浪游戏,年纪未免太老,要心如死灰,年纪未免太轻”等经典语录,还是主人公浮士德身上那种渺小与庸人的气质,既执著尘世又超离凡尘的境界,想要通过风格化强烈的京剧呈现出来,却又并不容易。不过创作之初,国家京剧院就确立了要用京剧独特的艺术样式传递出人类共通情感的初衷。
由中、意、德三国团队精诚合作,将西方经典呈现为东方形态,这一做法可谓开启了中外剧目创排、演出运营合作的新模式。京剧《浮士德》由中意双方共同出资、联合制作。中、意、德三国艺术家组成的创作团队以京剧艺术为本体,从导演手法、音乐设计、服装造型、舞美道具等方面融汇中西方审美需求,对这部庞大、宏伟、深刻的题材精心雕琢。其中德国导演安娜担任导演,国家京剧院李美妮担任编剧、徐孟珂担任京剧导演;中方负责编剧、唱腔设计、服装造型;意方负责舞美、灯光设计;音乐伴奏则打破传统京剧乐队编制,融入西洋乐器、电声,由4名中方演奏员和3名西方演奏员共同完成。全剧运用中国京剧传统的“唱念做打”艺术手法进行表现,将西方经典呈现为东方形态,不仅是一次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融碰撞,也是一次“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的有益探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