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医疗领域将联动执法 建联合应急处置机制

07.06.2015  13:16

  昨日,2015京津冀医疗融合发展论坛暨新京报第一届院长沙龙在京举行。京津冀三地签署“卫计监督合作框架协议”。A12版-A13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王远征

  京津冀医疗领域将联动执法

  2015京津冀医疗融合发展论坛举行,三地签署卫计监督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三地医疗联合应急处置机制

  新京报讯 昨日,在新京报主办的2015京津冀医疗融合发展论坛上,京津冀三地签署了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交流合作框架协议。三地将从搭建信息平台、加强联合执法等六个方面加强综合监督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将建立联动执法队伍,互派监督执法人员,统一调动,建立三地联合应急处置机制。

  昨日,由新京报主办的“2015京津冀医疗融合发展论坛暨新京报第一届院长沙龙”活动在京举行。论坛邀请了京津冀三地卫计委主任、相关处室负责人,医院院长、医药改革专家及健康服务企业代表共聚共议,探讨京津冀医疗协作。论坛上,京津冀三地签署了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天津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建存、河北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张绍廉共同签署了框架协议。同时,新京报和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也在主论坛上签署了健康传播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三地还将加强联合执法,联合整治区域内流动违法行为;三地将建立重大卫生计生活动保障,互派监督执法人员,统一调动;建立三地联合应急处置机制。

  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毛羽表示,通过三地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期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促进三地执法水平的融合,提高三地卫生计生监督水平,最终维护公众的健康权益。

  ■ 观点

  “科技创新改变医疗现状

  昨日的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介绍了影响人类进程的几大科技成果,包括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由此,张宗久引申到医学领域的诸多重量级科技创新成果,包括靶向治疗,冠脉介入治疗,实体瘤靶向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等。张宗久提到,技术的改变和进步,颠覆了过去的方法和手段,“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京津冀作为引擎,要用创新的不竭动力,拉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改革和发展。

  “我们需要培养优秀的人才,京津冀有一流的临床水平和技术管理力量,人才和技术具有溢出效应,是我们国家医学发展的领头羊,希望京津冀医疗领域联合起来发展,就像高速铁路一样。

  “鼓励民营医院投入医改大潮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毛羽介绍,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包括居民,包括企事业单位都在调整。北京市2014年有一个清单,对医疗领域明确指出,五环内综合性公立医院不再进行床位扩张和规模扩大。目的就是想将这些医疗资源配合城市的发展,疏解到新城区。

  他说,京津冀三地对比,河北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帮助河北尽快地提高服务水平,尽可能地将更多的当地部门留在当地,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他介绍,每个地区都有地方病或者常见病,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在河北省建立若干个医疗中心,使这些常见病在当地就能够治疗。分散来北京看病的人,也是做到了协同发展,达到疏解目的。

  毛羽认为,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除了政府的规划、引导,公立医院牵头,引入民间的资本投资也不可或缺。希望更多的医院汇入改革大潮,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形成合力,让更多的民众从中受益。

  “医养结合需要形成新照顾体系

  在昨日的论坛上,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提出,养老机构互相融合,是京津冀三地重要的合作领域。

  北京要求所有的养老机构都要跟医疗机构形成有效对接。体现在治疗、康复、护理、休养、照顾乃至最后的临终关怀。

  除此之外,医养结合的宏观衔接还体现在养老服务业跟健康服务业的融合上。将纯医疗和纯家庭照顾的两个领域融合成新领域,“形成新的职业体系,新的标准化体系,新的融资、保险体系。

  ■ 同题问答

  ●京津冀医疗资源供需现状如何?

  ●三地医疗资源差异及面临的问题?

  ●京津冀三地医疗如何定位?

  方来英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

  “三地医疗融合,得让老百姓信任

  新京报:北京医疗资源供需现状如何?

  方来英:医疗上,京津冀三地都远高于国家的配置水平。北京常住人口医生每千人4.1人,护士总量每千人4.9人,床位总量超过5张。2014年,我们为全社会提供了超过两亿人次的门诊服务,超过三百万车辆服务,服务量巨大。但大家依然觉得排上不队,看不上病,住不上院。因为我们不仅为北京本地提供服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当中,大概34%是来自外省。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三地在医疗资源上的差异?

  方来英:在资源总量上,北京比河北、天津人均配置要高,但并不意味着北京在各个方面都比天津、河北做得好。比如做器官移植,天津做得不错。河北的重症肌无力病人专科医院非常好。所以三地的差异是一个互补,最终需要往均等化方向走。

  新京报:如何解决京津冀医疗融合中面临的问题?

  方来英:京津冀的融合,需要有社会接受过程,老百姓得信任。比如说北京儿童医院跟保定儿童医院合作,有共同的品牌。但光有牌子不行,要有医生过去,得让市民感觉到,医生好,管用。这是信任的搭建。在这些过程当中,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三地卫生计生委之间的密切配合合作。

  还有一点,京津冀协调发展当中可以推动资本的活力,使资本、技术和医学服务进行市场融合。

  新京报:在此过程中,北京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方来英:在技术上,我们可以做推动者,通过和河北、天津的同行合作,提高区域医疗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同时,北京也要去吸纳河北、天津优秀的技术。这种交流本身是相互学习、借鉴、训练过程。北京应该同时成为接受者和提供者。

  新京报:你对京津冀医疗融合的未来有何期待?

  方来英:首先,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新机遇。在这个大区域内,我们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服务。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取得区域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大家不用跑了,都可以在各地就医。第二,京津冀医疗共同发展,三地卫生计生部门广泛互动交流,不仅在政府层面,也包括医疗机构、医生层面,我们应该成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大熔炉。

  王建存 天津市卫计委主任

  “跳出一亩三分地看天津角色定位

  新京报:天津在医疗资源供需上现状如何?

  王建存:截至2014年底,天津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一共4990个,其中医院300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19个,实现了基本医疗15分钟步行圈。天津的器官移植学科发展在全国有一定地位,有些学科除了覆盖天津以及河北省周边之外,还覆盖到“三北”地区和全国。

  供需矛盾在全国仍然普遍存在,大医院人满为患。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三地的医疗资源差异?

  王建存:用方局长的话来讲,北京跟天津剪刀差太小,意思就是天津和北京卫生的发展情况似乎差距不是很大。

  实际上京津冀一体化,需要优势互补、交流合作。北京优质医疗资源肯定比天津要充分,但是同时北京也吸纳了全国的很多病人。如果把这种特质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发展,看病就医就更加方便了。

  新京报:如何解决京津冀融合发展中的问题?

  王建存:就天津来讲,需要发挥健康产业园建设优势,引进首都优质医疗资源,与首都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开展深度合作。

  另外,目前天津处在五大战略机遇叠加,“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上。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国家自主示范区的建设,天津的自贸区建设,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京报:天津未来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王建存:理念上要跳出自身的一亩三分地的狭隘思维,努力站在京津冀区域的视角上看问题,想问题。积极主动地和北京和河北相关部门对接,寻找新的合作点,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协同。天津希望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疏解北京的非首都资源,同时带动天津低水平的学科提升。

  新京报:你对京津冀医疗融合的未来有哪些期待?

  王建存:随着三地不断地深入融合,或许有一天京津冀之间的融合不需要再签署合作协议。将来会形成一个大区域。医生之间、机构之间的交流,都在这样一个大的特区里进行。

  从更高层次来讲,三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发挥优势互补,这一亿人口区域经济发展,将会对全国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促进作用,所以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家战略。

  张绍廉 河北省卫计委主任

  “建立健康信息互认河北需要多帮扶

  新京报:河北在医疗资源供需方面现状如何?

  张绍廉:河北在三地当中,医疗资源相对薄弱。但早在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前,河北与北京、天津,特别是与北京已经有了广泛的医疗合作。河北省政府与北京市政府已经签订了医疗合作的框架协议,北京的专家定期到我们的医院坐诊、代教,帮助我们提高医疗水平。我们很多医院也签订了合作协议,实行了共建、共管、托管、专科植入等等。这些对河北的医疗服务发展很有帮助。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三地医疗资源的差异?

  张绍廉:在医保的统筹层次、保障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三地差异悬殊,跨省就医难度比较大。医疗服务价格,医务人员薪酬标准和待遇条件相差较大。三地医疗资源配置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差别也很大。河北长期受到京津虹吸效应的影响,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基层服务水平偏低,给京津带来沉重的就医压力。

  新京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张绍廉:根据产业和人口转移情况,河北需要围绕首都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引进京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

  此外,要建立健全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全方位输出帮扶机制。促进河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重点学科临床专科建设,重点探索建立京津冀健康信息互认和跨机构、跨区域信息互通共享。

  新京报:河北的定位是什么?

  张绍廉: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河北既是短板,也是洼地,又是疏解首都医疗卫生功能、保障产业转移人口健康的重点和关键。我们最大的诉求就是,要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河北省的医疗水平带动起来,提高我们的能力,老百姓不至于到北京、天津去看病,减轻北京的就医压力,也减轻我们河北省当地老百姓的就医负担。

  新京报:你对京津冀医疗融合发展的期待是什么?

  张绍廉:经过一年多的实际探讨,我们在工作中也认识到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是三地共同的责任,希望大家抱团,主动作为,合作共赢。

  我们衷心希望,国家和京津能够对河北多指导,多帮扶。从政策项目、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进北京高水平医院与河北省开展深度合作,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河北延伸。

  A12版-A1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