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带给民众看得见实惠:留住APEC蓝

02.12.2014  14:04

【封面故事】京津冀协同发展:老百姓看得见的实惠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光与区域合作、产业融合等“高大上”的概念相关,它还与每一个生活在三地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将在宏观层面改变三地的经济运行方式,也将在微观层面给每一个普通人带来实惠。

  普通人最期待京津冀协同发展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日前,《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联合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网友最期待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在环境治理(25.33%)、交通(20.67%)、教育(18%)与医疗(14%)方面,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改变。

   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北京市民小李今年在河北固安购买了一套商品房,但在北京国贸上班的他没有选择住进新房,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住到河北对自己来讲还不太现实,哪怕固安仅仅与北京市大兴区隔着一条永定河”,如果选择开车上下班,即使在不堵车的情况下也要花两个小时才能往返两地。他的愿望便是作为连接固安与北京城区主干道的京开高速可以再扩宽些,同时“最希望北京地铁通到河北”。

  同样期盼北京地铁到来的,还有生活在河北三河燕郊镇的京城上班族。与固安相似,位于潮白河东畔的燕郊与北京市通州区也是“一河之隔”。据统计,目前有15万通勤族在每个工作日往返于北京与燕郊之间,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视跨省运营的930路公交为“生命线”,而930路的拥挤程度也早已声名在外,“千人挤爆930路公交”的视频也一度在网上热传。

  生活在燕郊的京城上班族最期盼的,莫过于北京地铁可以最大程度地“接近”燕郊,目前北京地铁6号线东端首站草房站距燕郊18公里,而在今年年底6号线二期线路投入运行后,燕郊距离北京地铁的距离将被缩短到3公里。

  在《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的网络调查中,“在公共交通层面,您最期待哪些具体举措出台”一项,得票最多的两项是“开通更多的城际铁路”(38.60%)与“北京的地铁线路与新建环线延伸到河北境内”(31.85%)。百姓对于更为便捷的轨道交通的渴望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京津冀三地实现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无疑是三地协同发展的题中之义。京津冀三地目前也已经开始行动,从今年11月21日起,为满足京冀两地市民上下班通勤需要,北京铁路局开行一对北京南至廊坊的“始发终到”临客高铁列车。廊坊7时23分发车,20时41分北京返程,全程仅需21分钟。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周正宇透露,今年8月,由两院院士组成的专家组在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时曾提出,未来要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周正宇表示,这一概念已经得到三地主管部门的认可。

  周正宇表示,未来“轨道上的京津冀”应包含四个层次:第一是国家的干线高铁;第二是城际铁路,除了已建成的京津城际铁路,未来应该还有京唐、京张城际铁路,而为了配合申奥工作,京张城际铁路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第三是所谓的区域快线,原来在北京也叫市郊铁路,现在把它放到了更大的区域,可以把它叫做区域快线;再一个就是城市自身的地铁系统。

  除去发展轨道交通外,实现三地公路的对接也是协同发展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任务,不同省际之间不能对接的公路通常被称作“断头路”。据周正宇介绍,在北京与津冀两地的交界地带共有30多条“断头路”,目前已经确定其中的10条要完成对接,其中,两条与天津对接,8条与河北对接。

   把分院、分校建到河北去

  关于京津冀医疗资源的分布现状,有这样一组统计数据:2013年京津冀每百万人口拥有的三级医院数量分别为3.2家、2.9家与0.9家。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教育资源的分布上。2012年京津冀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分别为3038元、2680元与1188元,北京拥有“211高校”24所;天津则有3所;河北唯一一所“211高校”——河北工业大学,还位于天津境内。

  医疗与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北京,这不仅限制了河北人享受优质医疗与教育资源的权利,反过来也给北京带来了人口上的压力。据统计,2013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每天接待外地就医人口70万人,而来自河北的患者就占到三分之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原所长吕政也对于把大学都集中在北京表达了不解,他表示,“中国科技大学搬到合肥去了,并没有影响它是中国著名的大学。”他建议,北京今后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严格控制,北京的水资源、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过分集中会给北京带来难以承受的人口压力。

  在三地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京津一些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必然要分流到河北,这不仅是为了补齐短板,也同时是在帮助京津两地“瘦身”。京津两地的百姓希望看病挂号不用再排那么长的队,而河北人则渴望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与教育资源。

  北京市目前已经明确提出,五环以内区域,高校、公立医院规模不扩,体量不加,新增部分转向远郊区县和周边卫星城。

  今年4月,北京市卫计委表示,北京今年将统筹调整医疗资源在京津冀地区布局,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北京周边地区发展,并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医疗资源在津冀的合作和疏解。目前,解放军301医院已经将其肿瘤治疗中心选址河北涿州,从北京坐高铁不出一小时即可到达。北京朝阳医院则选择与位于河北燕郊的民营医院燕达国际医院合作,每周一、周六,朝阳医院13个科室的15名专家,坐诊燕达医院;北京医保患者到燕达医院看病,可就地报销。而天津肿瘤医院则将其分院布局在河北沧州,到天津车程90分钟。

  6月17日,京津冀三地卫生部门签署“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合作协议”。此前,三地已就疾病预防控制达成合作协议,一地出现疫情,其他两地共享信息、联动处理。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三地对教育资源的统筹上,更多的北京学校开始把分校建到河北:北京交通大学把滨海学院办到了河北沧州黄骅港,学院生源主要来自河北,专业设置也与当地产业对口;今年7月,北京八中固安分校也正式揭牌;8月22日,京津冀教育主管部门签署了职教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贾海明表示,三地职教的协同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合力留住APEC蓝

  APEC期间北京良好的空气质量让人印象深刻,而APEC蓝的实现不仅仅得益于北京市实行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更值得一提的是,APEC期间,河北停产限产企业达到8430家,停工工地5825家。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与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而加强环境治理合作也是《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的网络调查中,网友们最为期待的合作领域。

  据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周扬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介绍,为了联合治理区域大气污染,目前已经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协作小组,协作小组的办公室设在北京市环保局。

  周扬胜表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治污工程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而就实际治理情况而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截至今年9月份,4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平均比去年下降了12.8%。(记者 姚冬琴 陈惟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