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沃土 回馈人民——写在第六届江西艺术节闭幕之际

05.01.2017  21:03

  去年12月9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江西艺术节在乡音版《临川四梦》中拉开大幕。今年1月5日,这道历经3年时间精心筹备、在28天时间里集中呈现的“文化大餐”,伴随着新年气氛在高安采茶戏《罗三和他的女婿们》中落幕。

  作为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以“文化的盛典  人民的节日”为宗旨开展的省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文化盛事,本届江西艺术节上有哪些亮点、特色?

   根扎沃土  突出原创

  器乐剧《瓷韵东方·丝绸之路》,向观众娓娓讲述传教士利玛窦与东方古老陶瓷结缘的故事。该剧艺术顾问、江西籍导演高希希在阐述创作意图时说:“想说说家乡的故事。

  江西是文化资源大省,红色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文化悠久丰厚、生态文化醇厚醉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历来是文艺创作的“富矿”。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引导下,我省各级各类文艺创作团体立足身边的“富矿”,以各自擅长的方式挖掘“家乡的事”,因此我们看到整个艺术节充满了“江西元素”和“赣派匠心”。在参加集中展演的26台大戏、34台小戏中,创作形式、风格、手法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许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原创作品带给观众不一般的享受。原著·2016版赣剧《邯郸记》、乡音版《临川四梦》向“汤翁”致敬。情景诗画剧《为了可爱的中国》用一支钢笔、一块怀表、一件旧军大衣这“三件宝”勾勒出共产党员方志敏的清贫本色。环保题材的木偶剧《希望的绿洲》,讲述我省一名小学生如何成为环保志愿者的故事。话剧《老宁的幸福》以抚州市全国道德模范、崇仁县政协退休干部宁宏昌为原型。赣剧《青山作证》、采茶戏《南田印象》结合当下我省脱贫攻坚的主题。另外,以西汉海昏侯国为历史背景的大型原创歌舞剧《汉风赣韵》,更显时尚。

  上届艺术节,作为民营院团的上饶县信河赣剧演艺有限公司自掏腰包排了一部主旋律作品《那杆秤》,还列入北京·江西文化月演出剧目。3年后,该公司自筹资金200万元打造出的原创红色大戏《虎头将军》再赴江西艺术节。民营院团体现出来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担当是本届艺术节上的一大亮点。

   心系人民  文化惠民

  本届艺术节大幅“扩容”,包括传统的江西玉茗花戏剧节在内共设有16个子项目。不难发现,群众文艺活动占了大头,如全省农民工才艺大赛、全省少儿艺术节等。数据显示,本届艺术节,全省市、县、乡三级共有2000个业余群众文艺团体参加活动,参演演员3万余人,有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机关干部,有农民工、社区居民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才4岁。

  2016年12月25日,南昌县莲塘镇一个老人在省话剧团门口流下了遗憾的眼泪,因为他用了最快速度赶到免费领票点,但还是没能为老伴领到杂技剧《百戏梦幻夜》的门票。许多群众未能如愿领票,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江西艺术节的“群众缘”。本届艺术节实行“零票价”,把普通群众“”进文艺殿堂,老百姓凭身份证就可免费取票。针对农民工、儿童福利院的孩子等群体,组委会将票送到他们的手上。据不完全统计,有2万名幸运群众在剧场看到了江西艺术节的优秀展演剧目。

  “看戏!说戏!评戏!第六届江西艺术节‘舞台艺术观摩研讨班’今天报到开班……”这是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卢川2016年11月24日的微信内容。过去,基层院团在昌展演一结束,他们多半会打道回府,对于其他院团的演出水平、全省的艺术发展方向不是很清楚。本届艺术节组委会很“阔气”地拿出整个艺术节经费的十分之一,用以赛事促培训的方式举办了舞台艺术观摩研讨班,包括国有院团、民营院团、社会人士在内6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班开门办班、不设门槛。2016年12月30日,上饶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胡强专程来到省行政中心,找到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杨丁。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请我们免费观摩培训,你们干了一件好事。

  为了让更多基层群众能享受到艺术节的成果,组委会在全省的市县设立分会场,还把革命歌曲大家唱、长征沿线合唱艺术节、全省声乐艺术节3项大型群众文艺专题活动分别安排在瑞金市、于都县和德兴市进行。因为有了声乐艺术节,德兴市配套开展“非遗”展示、板凳龙民俗表演、美食节等活动,使当地群众有一种“没到过年就已在过年”的感觉。

   着眼传承  振兴戏曲

  采茶戏《夏布谣》的导演刘能一是“80后”,他在继承传统采茶戏艺术基础上,融入了当代先锋戏剧的理念。“这种融合性的尝试很有必要,能获得更多观众。”刘能一说。

  201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可以看到,本届艺术节处处可以看到政府着力引导、扶持戏曲振兴的举措。一方面,以艺术节为杠杆,撬动各地对基层优秀传统剧目的扶持力度。如每年仅600万元的“舞台创作繁荣工程”基金,去年首次大手笔投入50万元到兴国山歌剧《老镜子》上,加快该剧创作步伐。一方面,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及时跟进,树立导向,第一次把小戏艺术节纳入江西艺术节的序列。“因为小戏最贴近现实和人民群众,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杨丁说。

  为了提高各地各单位的戏曲创作质量,本届艺术节一方面减少奖项(原则上不超过12台大戏获奖),另一方面提高奖项的质量和评奖的公开性。江西艺术节组委会首次请来湖南、湖北、北京等地的数十位专家。近一个月的看戏,专家们口口相传,扩大了江西戏曲的美誉度,同时,在评戏中他们也为如何振兴江西戏曲送来“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