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发周海欧老师文章

06.03.2014  19:08
  3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我校周海欧老师撰写的研究文章《着力增强国民幸福感》,引发人民网友和读者朋友的热议。此文全长1260余字,刊发在当日《人民日报》“理论版”(07版)上。作者周海欧系我校幸福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周海欧老师文章紧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内容,结合当下不少地方把增强国民幸福感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的做法展开论述。作者认为,国民幸福感的增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认识增强国民幸福感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为人民幸福而执政的理念,把增强国民幸福感纳入公共管理目标,使国民幸福真正成为政府决策的指挥棒。同时,增强国民幸福感,还必须加快建立标准化的国民幸福感度量体系,加强国民幸福感监测核算。   文章观点在读者、网友中引发热议并与他们产生了共鸣。一位南昌网友在人民日报电子版留言道:“有道理!国民幸福感的增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位北京网友则表示:“幸福感应该是长时间的来自内心深处的满足~对此~我想需要几代人都为之努力而不是光说说不实干。”读者朋友纷纷评论此文说:“幸福感,不仅仅是来自物质的满足,更多的是内在的充实,提高全民幸福感,不光是一代人的努力,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奋斗的结果””,“好!”(文/喻春龙  编辑/匡琳)   【附】 着力增强国民幸福感 周海欧《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06日   07 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不少地方把增强国民幸福感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这有助于促进政府及时了解群众需求、提高公共政策和服务与群众实际需求的匹配程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克服GDP崇拜,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使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鼓舞全民士气、凝聚各方力量,使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团结奋进。   国民幸福感的增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内外的研究显示,国民幸福感与收入分配、福利体制、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就业状况、社会参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宗教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增强国民幸福感是一项复杂、多维、立体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简单依靠做大经济总量,必须多方联动、多管齐下、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成效。   充分认识增强国民幸福感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为人民幸福而执政的理念。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人的生活质量全面、均衡、可持续的改善,具有丰富的内涵。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价。重视国民幸福感,要求政府在“什么是发展”问题上倾听群众意见,使政府规划的发展路径和推动发展的手段、措施能够更好地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增强国民幸福感,需要政府把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和对发展的意愿,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增强国民幸福感,必须抓紧解决过去高速粗放增长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深入研究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善和健全社会福利体系,使更多群众拥有实现自己梦想的能力。   把增强国民幸福感纳入公共管理目标,使国民幸福真正成为政府决策的指挥棒。一是在公共政策选择中关注群众感受和意愿。例如,在引入规模较大的工业项目时开展前期民意调查,把群众满意作为政策选择的重要依据,而不是把创造生产总值作为政策选择的唯一标准。二是把国民幸福感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体系。可以考虑把国民幸福感的增强确立为政府工作的一项任务,设立预期性目标,引导各级政府增强责任意识。三是把国民幸福感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开展了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作为政府绩效考评依据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应将这些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使以国民幸福感为依据考评地方政府绩效成为一种普遍做法。   加快建立标准化的国民幸福感度量体系,加强国民幸福感监测核算。一是加强国民幸福感度量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增强可操作性,消除部分公众、学者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疑虑。二是深入研究和借鉴国际上关于国民幸福感数据采集和统计核算的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构建新一代社会发展度量体系潮流,使人们认识到以新一代综合型社会发展指数替代生产总值指数是一种全球趋势,消除部分官员的观望心理和消极态度。三是抓紧研发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目标的国民幸福感监测与度量体系,选择部分地区进行试点,为在全国推广作好准备。(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幸福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