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红船观澜:“下”了之后怎么办

04.08.2015  20:09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社会广泛关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这一新规无疑将促进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但规定出台后,也引发担心,长期坐惯“铁交椅”的领导干部,一旦“”来,万一消极应付,甚至“破罐子破摔”怎么办?

  今年6月,山东省委原常委、统战部原部长颜世元被降职处理,目前任职山东省政协办公厅副巡视员,级别副厅。据报道,自降职一个多月以来,颜世元几乎未在省政协机关办公大楼出现过。公开资料显示,颜世元1956年出生,还有一年才到退休年龄,即使被降职处理,他仍是一名在职公务员。

  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既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中国也有传统文化支撑。但为何长期以来难以“”来?细究之下,主要有几种心理作祟:有的认为降职免职便“无颜见江东父老”,产生“面子心理”;有的认为奉献一生突然被免心中不平衡,产生“失衡心理”;有的认为自己“”不是因为工作能力差而是被故意整下去,产生“仇恨心理”;有的被免之后自暴自弃、理想信念动摇、误入歧途,产生“堕落心理”……无论是哪一种心理障碍都会影响“”者的心态,导致不认真上班,甚至进入“准退休”状态。可见,“”了之后怎么样,考验制度的执行实效。

  培养一名领导干部不容易,对“”后“破罐子破摔”“准退休”等现象,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管理,能上能下的制度价值就没有完全实现。所以,加强对“”的干部跟踪管理,引导干部把“”作为新的起点,“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显得尤为必要。

  《世说新语》记载: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被人们所痛恨,后来他改过自新,创立功业。这个故事讲的是晋人周处勇于改正,其后成为国家的栋梁。对于“”的干部,自当学习周处的勇气,不因“”而自暴自弃。一个人有缺点、有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否下决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干部“”了以后,首先要端正心态,自我反省检讨“”的原因,而非怨天尤人、灰心丧气。只有正确认识了“”,才能找准原因解决问题;其次应有“回炉重造”的勇气,敢于在新的岗位“冶炼成金”,踏实做事、诚恳做人,用实在的成效和群众的口碑除去自身存在的毛病。

  这次《规定》重点解决的是干部如何“”的问题,但绝不意味着“”了以后就放任不管。“”是为了惩治问题干部,也是为了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干部“用起来”,更是为了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干部“”以后,“工作作风怎么样、思想转变怎么样、工作成效怎么样”等工作状态,都需要建立长效的跟踪管理机制,对继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干部”加大问责力度,必要时毫不手软地“淘汰”;而对于积极改正、表现优秀、成效明显的,应为其搭建新的干事创业的平台,引导干部把“”作为一种鞭策,主动转变作风,让干部队伍始终处在活水循环状态。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激活干部队伍,促进干部队伍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