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海昏侯墓保护开发

30.03.2016  11:43

海昏侯墓,江西怎样打好这张牌 

  3月29日,《人民日报》20版刊发题为《海昏侯墓,江西怎样打好这张牌》的文章,从编制规划立法保护、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延长文创产业链条等方面,聚焦江西、南昌保护开发海昏侯墓。

  5年来,随着考古发掘深入,保护和展示也一直在同步进行。“先保护,设立法律法规、编制保护规划,以最大限度保护遗址。”文章写道,正在考古发掘中的海昏侯墓,不只是一座古墓,还是一组墓葬群,周边还有古城遗址。核心区面积有7平方公里,包括3.6平方公里的铁河紫金城遗址和3.4平方公里的墓园。

  海昏侯墓的保护挖掘工作已经进行了5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将海昏侯墓的发掘保护工作评价为“考古典范”,他认为,考古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按照传统的考古规程来进行,海昏侯墓的整个发掘过程不浮躁。当地政府投资建设的恒温恒湿文保库房,也被专家赞为“有眼光,全国一流”。

  对文物而言,法律法规是强有力的保障。据了解,《南昌西汉海昏侯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遗址保护决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都在草拟当中。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副研究员杨军表示,核心保护区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对红线范围的建房、种树等行为进行严格控制,以便最大限度保护好陵墓遗址。

  “待开发,文化、旅游价值突出,当地村民盼望开发带来新变化。”文章写道:“当地百姓现在都很兴奋,也很期待,期待海昏侯墓的发掘能给他们带来新变化。”新建区文广新局局长刘明慧说,从大塘坪乡到铁河乡一带,文化旅游资源本身就非常丰富,“江南小朝廷”汪山土库与墓区相距只有两三公里。对地方政府来讲,怎么样发挥文物最大的利用价值,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好这个文物资源,把它做“”,是一个课题。

  “大产业,成立遗址管理局,围绕‘海昏侯墓IP’,延展文化价值链。”文章写道:对于海昏侯墓所蕴藏的价值,一些嗅觉敏锐的企业,已经开始了行动。

  江西省出版集团目前已出版《发现海昏侯》和《五色炫曜汉世风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两本图书,年内还将有10余本相关出版物面世。

  江西将推出多部海昏侯及西汉历史文化题材的作品,并启动相关影视剧的改编制作,充分挖掘海昏侯墓的文化价值链。

  “很多项目都会面向全球招投标。”南昌市政府副秘书长叶明和表示,初步设想是打造一个世界级公园旅游目的地,以海昏侯国遗址、海昏侯墓群保护利用和展示汉文化、汉文明及滨湖生态为特色,建设集科教保护、文化旅游、探秘访古、休闲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文化公园,以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进行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保护总体规划、南昌汉代海昏侯墓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等8项规划设计。

  江西省准备成立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由省市共管,分期投入数十亿元资金建遗址公园和研究院,引进高端人才,开展深入研究。江西已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的保护利用作为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列入省“十三五”工作规划中。 (记者 吴跃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