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让“专车”服务撬动行业改革

05.05.2015  01:18

  原标题:让“专车”服务撬动行业改革(评论员观察)

  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冲破垄断利益的藩篱,解开保守观念的自缚,一定能踢好出行改革的临门一脚

  “‘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各类‘专车’软件公司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承担应尽责任,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让乘客更加安心、放心出行。”交通运输部近日对于“专车”服务的表态,令人欣喜看到出租车行业深化改革的曙光。

  新年伊始,一场关于“互联网专车”的争论,在网上发酵。一些城市简单叫停“专车”服务的做法,引来舆论的批评。事实上,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精神,各地目前叫停的主要还是借力网络运营的私家车,也即法律明令禁止的“黑车”。这种对于行业创新的宽容,体现了管理部门与时俱进的态度。

  “互联网专车”的好处,有目共睹——如果说乘客看到的还只是叫车的便捷、乘坐的舒适、司机的友善,那么站在更大视野,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则是对现代城市出行模式的变革。

  具体说来,一是可以有效缓解高峰时段“打车难”的困境。由于目前仍然实行出租车经营许可制,大多数城市对出租车数量实行严格控制,高峰期一车难求势所必然。同时,出租车公司收取高额“份儿钱”,出租车司机为了提高“收入产出比”,对所谓“苦活儿”大多采取消极乃至拒载态度,这让供需关系变得更为紧张。

  “专车”的出现,等于向市场投放大量运营车辆,乘客打车虽然需要多支付些许费用,却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享受到高价带来的优质服务、满足出行特别需求。对“专车”司机来说,除了给公司20%左右的分成外,剩下都是自己的,故而出车积极性大增。正因如此,司机、消费者和连接二者的软件平台,可谓“多赢”。

  专家预言这将是一次推动业态革新的整体革命,还在于大量“专车”通过叫车软件与乘客需求实时对接,将大大提高车辆的集约化使用程度,减少城市中心区居民对于私家车的需求,从长远来讲,有利于减轻交通拥堵压力,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从出租车行业管理来看,当前的行业垄断模式已经久受诟病。一旦“专车”运营模式得到普及和推广,势必对目前的出租车公司形成竞争压力,高额“份儿钱”一定会逐步降低。事实上,针对“份子钱”顽疾,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动刀”。武汉拟实行出租车经营权无偿使用,1.5万台出租车每年“份子钱”有望减负1亿元;广州试点推行“的哥聘任制”,每月实际上交费用可比承包制少300元到400元。这些改革有利于促进利益在出租车司机和市场间重新分配,激发司机的积极性和规范意识,减少拒载和高峰停运行为。

  目前,部分地区对“专车”实施“黑车”式打击,主要原因有二:担心出租车司机不满,造成社会不稳定;行业改革将动出租车公司的奶酪,各种利益关系不好摆平。

  如果说第一点客观存在,那主要是因为司机对“专车”带来的改革前景尚不了解。其实,互联网对出租车司机来说,短期利空、长期利好。长远观之,改变沿街扫活的旧模式,减少空驶率、增加收入,大可不必忧心。至于第二点顾虑,正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冲破的目标。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出租车行业改革要择其善者而从之,要标本兼治,科学施策。只有系统性地解决问题,为传统的出租车公司寻找新的出路,才能实现从利益的博弈走向利益的共赢,实现治理的标本兼治。

  当然,出租车的行业有专业性、有门槛,不是谁都能来干。对“黑车”必要的防范,对乘客权益的保护,早已成为各国的通例。发票、纳税、保险,以及事故责任的认定,纠纷投诉的处置,还有待于监管的跟上。对此,很多“专车”公司都表示欢迎监管。在技术层面,GPS定位的跟踪,网络实时的观测、记录,均为智能化监管创造了条件。此时,放下管制的包袱,担起监管的重责,恰是从管理向治理的重要一跃。

  技术的进步,时常成为改善治理的得力推手。当年,税控机的推出,让偷逃纳税难以施展;海关联网,让走私犯罪尽现原形。而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升级,传递出全新的商业模式与理念。世间无不变之法。应对创新的脚步,治理不能原地踏步。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冲破垄断利益的藩篱,解开保守观念的自缚,一定能踢好出行改革的临门一脚,为“互联网专车”抬起那过时的栏杆。(周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