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让软实力成为硬通货

01.04.2014  12:36

一边是文化企业想发展而缺资金,一边是银行有资金却不敢贷,本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双赢的买卖却成了“拉郎配”,让政府伤透了脑筋,问题出在哪呢?

文化企业的软实力自然抵不过地产企业的硬通货,因为有土地等抵押物的存在,地产企业被认为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而文化企业则不同,其资产更多体现为创意、品牌、人才等“轻资产”,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总有点“雾里看花”,难以让银行吃准“定心丸”,也就自然难以得到信贷支持。

因此,金融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光是空喊口号不行,还需要有切实措施将文化企业的软实力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硬通货,才能赢得银行的信任。

事实上,国外文化企业的软实力能够获得金融机构青睐,奥秘就在于有独立客观的资产评估机构,将文化企业看不见的软实力转化为可待价而沽的硬通货。有了客观公正的估价,文化企业的著作权、商标权等都可以用来质押融资,银行也自然乐于将资金投给有硬通货支撑的文化企业。

当然,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国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以政府担保的方式为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是很多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普遍采取的策略。同时,国家还可通过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服务文化产业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文化与金融的双赢。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