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谈邓小平改革:不改死路一条

19.08.2014  10:05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发收视热潮,《邓小平时代》再登畅销书榜……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重现伟人生平、追寻先贤心迹,绝不仅仅是为了纪念。

“一个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富有勇气的改革家”“一个新的中国的梦想家”……在中国大地上,他以如椽巨笔,擘画前无古人的伟业;以胆识胸襟,推动国家民族的前行,将社会主义中国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伴着伟大领导者的脚步,我们听到历史的隆隆雷响”,从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大江大河的奔腾,触碰到历史深处的脉动,寻找到打开民族复兴之门的钥匙。

今天,他的理想和13亿人的梦想,仍在路上。请允许我们截取伟人思想的四个不同维度,于缅怀、追忆之际,向我们的总设计师致敬,为今天的改革者加油。

——编者

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改革依然是社会主义存在和赓续的方式、更新与完善的方式、发展与壮大的方式,依然需要拿出党性与血性,拿出勇气和魄力

1976年10月,秋雨中的长安街,两个年轻人大声呼喊“邓小平,你在哪里”,人们唱起了愈渐高亢的国歌……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艺术性地向人们呈现了粉碎“四人帮”前夕的那个历史时刻。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回望当年“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抉择,于深切的缅怀中,我们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中国是在困顿与落后中踏上改革开放之路的。1978年,时任副总理的谷牧带队赴西欧五国考察,看到瑞士发电厂已经在用计算机管理,而在中国西南一家大型炼钢厂,一台140年前的英国机器居然还在使用。那时,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法国戴高乐机场的使用效率是首都机场的30倍……

“我们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带着十年“文革”的重创进入世界坐标,中国开始心情复杂地审视自己所处位置。“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改革开放前夕,总设计师的沉重忧思化为掷地有声的疾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这样的判断,现在听来,依然振聋发聩。可以说,从36年前揭开大幕那一刻起,“改革”二字就与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改写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那一代共产党人,正是深怀“开除球籍”的忧患,带着“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思考,顶着“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巨大压力,开启了激荡中国、震撼世界的伟大变革。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深刻论断,到“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惊天一问,以1978年为起点,30多年一以贯之的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带来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催生前无古人的制度创新。中国改革的方程式,一次次突破禁区、打破定律、创新模式。它所带来的,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业绩,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由此开辟的“中国道路”,打破了以西方为标准的一元演进模式,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证明,“另一条道路是可能的”。

36年过去,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面对的是更高起点上的艰难攀登。“中国赢在了现在,但能否笑到最后还很难说,所有人都在观察,北京的改革决心有多大?”外国观察家的话固然刺耳,但也尖锐地触到了实质:现在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改革依然是社会主义存在和赓续的方式,更新与完善的方式,发展与壮大的方式,依然需要拿出党性和血性、拿出勇气和魄力。犹记邓小平同志“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的期许,以及“谁不改革谁就下台”的疾言,习近平同志“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的铿锵话语,“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坚定誓言,是对总设计师最好的告慰。穿越30多年时光,改革,始终是当代共产党人的最大历史担当,是今日中国引领方向的旗帜。

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以此为意象,深圳莲花山公园,有座名为“自我完善”的塑像:半身大力士用力挥舞着锤头和凿子,开山劈石、雕凿自身。30多年来,正是以“经常变化和改革”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去沉疴于自我革命,除痼疾于壮士断腕,步步逼近光辉的山巅。到今天,这一伟大的实践已经走过前半程,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已是呼之欲出。进一步“长风破浪会有时”,顿一步“一篙松劲退千寻”,后半程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事关13亿人的福祉,更关乎社会主义的未来。

1984年,邓小平在中山视察,攀登了当地的罗三妹山。下山时,工作人员建议从原路返回,他毅然回答:“我从来不走回头路!”今天的中国,新的改革窗口已然开启,新的历史转机已露端倪,以一脉相承的信念、一以贯之的决心推进改革大业,我们所创造的一切,将“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