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保障房”离新版“贫民窟”会有多远?

21.12.2013  12:35

  明年的房价会怎么走?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著名财经评论员刘戈共同评论。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称:保障房如果抓得好,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30%或者说更多一点儿,那是完全能够抑制房价,和保障中、低甚至其他一些人住房需求的,这是对的,但是我不主张大规模地建设保障房小区。现在我们建的大量保障房小区在十年、二十年以后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贫民窟。(中国广播网12月19日)

  一边对保障房建设抑制房价怀有期待,另一边,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房小区却又有在未来沦为“贫民窟”之忧。保障房的走向究竟如何,的确令人喜忧参半。不可否认,政府参与保障房的建设,甚至立下军令状,当然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保障房的建设进度,现实中,各地保障房建设项目,的确也是风生水起,在土地、规划、建设审批等诸多环节,可以说是一路绿灯。

  然而,正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放在当下城镇化进程中爆发出的住房需求,保障房当然有必要保障供应,但假如认为保障房针对的是中低收入群体,便可以放低要求,甚至在规划用地选址、建设工程质量等方面,也就低不就高,只管供应量,却忽略了保障对象的需求以及保障房本身的效用与配套,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房小区,最终沦为新的“贫民窟”乃至“棚户区”,恐怕绝非危言耸听。

  现实中,保障房项目选址偏远,交通生活配套毫无“保障”的现象,恰恰相当普遍。乍一看来,把好地段用来建商品房和高档房,把偏远地段用来建保障房,似乎才没有贵贱倒置。只不过,不顾生活配套的保障,大规模在偏远不成熟区域建设保障房,恰恰背离了“保障”初衷。既然保障性住房针对的人群是中低收入群体,这一群体对于任何一点生活成本的提高,显然都相当敏感。不难设想,当针对这一群体的保障性住房被选址在偏远、交通不便,配套更不完善的地区时,无疑会极大的增加他们的日常生活成本。现实中,建好的保障房因为过于偏远,而遭遇中低收入人群弃购,分配遇冷的教训,其实早已有之。

  相比国内的保障房更多被集中于偏远郊区,海外的保障房规划,则是另一番情形。据王健林先生介绍其在在伦敦的黄金地段,白金汉宫旁边,泰晤士河旁边,取得的一个豪华公寓的开发权,包括酒店,居然要配建5%的保障房。伦敦就是根据区域,有的区域是20%,有的区域10%,最核心这种黄金地段的要配建5%。优质地段并未表现出嫌贫爱富,反而一定要为保障房留出一定的比例,这样的规划理念,看似并未将土地开发的利益最大化,但其背后所体现的关照与智慧,恰恰值得国内借鉴。假如保障房意味着将中低收入阶层驱逐到城市边缘,不仅背离了保障初衷,也不可避免的形成社区的割裂与分化,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隐忧,倒是更令人担心。当然,城市核心区段为保障房留出空间,同样需要警惕保障房分配的福利化。

  基于此,保障房成新的“贫民窟”,当然绝非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保障房的建设是为了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也应毋庸置疑。但假如保障房现实中的确有沦为新的“贫民窟”的可能,甚至因为基本交通生活配套的不足,而根本发挥不出保障的效用,恐怕同样值得反思。无论如何,保障房更应补足中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的那块“短板”,而不是把保障出新的“贫民窟”。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