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且拿我们的热血去”

01.09.2015  10:27
原标题:“且拿我们的热血去”(人民论坛)

  “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告诉我们,只要青年同胞满腔热血,再强大的敌人都能征服,再严峻的挑战都能战胜。

  抗战之初,国际舆论认为,中国不论在精神上或物质上都不足以抵御外侮。然而,日军的大炮和刺刀,唤醒了千千万万的热血儿女。鲁迅先生将“五四”初期、中期的青年按照状态分成“醒着”“睡着”“玩着”“前进着”几类。抗日战争的一个伟大意义,就在于唤起了中华民族的大觉醒大团结,千千万万的青年不再是“睡着”“玩着”,而是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进入了“醒着”“前进着”的状态。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年,清华大学救国会这样发出告全国民众书。那时的延安,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奔赴延安的青年多达4万余人。

  周恩来指出:“到军队里去——这是在今天挽救民族危亡的最有效的方法。建立生力军,充实我们的旧队伍,责任都在我们青年朋友的肩上。”在广大城乡,“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当兵打鬼子”成为青年人的时代选择。在大中学校,没有人“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以不同形式投身抗日救国的铁流。山西太原的成成中学,300多名师生在校长的带领下,全部投奔八路军。同济大学报名参军的达600余人,占全校人数三分之一。一位留在同济的德国教授看到如此情形,不禁感慨:“中国不会亡”“中国一定强!

  “日本固有新奇的武器,我当以热血应付;日本固有猛烈的枪炮,我当以头颅拼挡”。青年自有青年的血性与担当。抗战中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烈,多数人的青春之花还没来得及完全绽放就已凋零。他们没有枪炮,就用大刀;没有粮食,就吃草根;没有必胜把握,照样敢于亮剑;没能等到黎明,照样无怨无悔……当一个连的官兵敢于同敌人战斗至最后一人,当几位弱女子也能毫不犹豫地纵身投江,当一个普通的学生都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有这样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怎会任人宰割、自甘沉沦?

  热血,是青春的精神特质。青年人的血,应该温度更高一些、沸点更低一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建设时期“愿为祖国献青春”的豪迈宣言,还是改革年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强国之声,抑或是新时期一个个青春洋溢的“最美”面孔,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一腔热血,才激励了多少年轻人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与民族。相反,谁都不会指望一个冷血、冷漠、冷酷的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功利的实用主义者、庸俗的消费主义者,去见义勇为、仗义执言乃至为国担当、为民分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只要青年朋友真正“做个好汉子,热血热肠热”,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实现中国梦定有磅礴的青春力量。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1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