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评:上海自身更须加把劲

04.02.2015  13:29
原标题:人民财评:上海自身更须加把劲

  近几天,一篇名为《上海人要给上海加把劲》的评论被媒体热烈转载。文章从外滩踩踏事件的处理谈起,认为上海应该振作起来,上海人要给上海加把劲,并指“外滩的灯今天不亮明天亮。”文章受到关注,很大原因是行文中透出的“上海情怀”。而外滩踩踏事件调查结果公布后,紧接着的上海地方两会又传出“取消GDP增长目标”,再度引起热议。上海当前面临的发展挑战其实比社会问题更值得深思。

  在全国经济升级转型浪潮中,上海的领先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笔者认为,上海当务之急不是“外滩的灯今天不亮明天亮”,而是“外滩的灯亮了,全国的灯也亮了”。接下来,上海既要面对国际竞争,又要面对兄弟省市的赶超,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周前,笔者随全国记者前往各地调研。发现即便在默默无闻的二线城市,大型企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已经相当超前。譬如浙江搞“机器换人”,福建搞“工业4.0”。一些国际领先的制造业概念在中国已有初步实践。反观上海经信委力推的“四新经济”至今处于萌芽阶段,远谈不上改变上海产业的整体面貌。此外,上海重金投入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没让老百姓看到明显好处。有意思的是,距上海一个多小时车程的乌镇因为开了世界互联网大会,反倒在短时间内建成了永久免费wifi,用户体验比“i-Shanghai”好许多。

  与此同时,在新一轮创新创业大潮中,上海依然没有成为创业者的首选热土。在浙江,基本形成了第三代80后浙商和第四代90后小浙商两个创业梯队。前者有经验、有团队,后者有想法、有闯劲。相比之下,上海干部还停留在对“为什么没能留住马云?”的纠结之中,孰不知第二个马云、第三个马云已经初露锋芒。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腾笼换鸟”的压力最大。上海“取消GDP目标”的做法符合经济规律。

  然而“浦东速度”可以丢,但是“浦东精神”不能丢!尤其是在“新常态”之下,上海不能只满足于扮演“经济维稳”的角色,而是应该发挥好优势,肩负起责任,不负党中央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还须加把劲。

  在改革的重点领域,上海应该争取率先突破。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央站在历史高度作出的战略决策。如今,自贸区范围扩大到沪粤闽津四地,但上海还是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在简政放权、金融改革、负面清单管理三个层面,上海自贸区虽有成绩,但是和外界期待距离不小。哪些原因使得自贸区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够?金融业开放能不能更进一步?在和粤闽津自贸区的竞争中,上海不应该比招商、比规模,而是应该比改革力度、比开放水平。

  上海经济环境还有进一步优化空间。2014年发布的《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位列第五。但细读报告会发现,上海在金融市场、服务水平等要素评价上较世界老牌金融中心城市还有很多不足。而在司法领域,上海几宗经济案件的审理也是惹得举世瞩目。最具代表性的“外滩8-1地块案”判决至今质疑声浪不绝于耳。下一步,上海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如何服务于打造公平的经济环境,值得期待。

  再者,上海发展要更好的兼顾贫富,营造有利于大众创新创业的氛围。“上海为什么没能留住马云”之问的背后,是这个城市对草根创业者抱有什么样的态度?上海一方面说要打造科创中心,另一方面又带头宣布“专车违法”。一个城市不能只欢迎2014年的首富马云,不欢迎1999年的创业者马云。笔者相信,“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是溶入到上海血液里的城市精神。鼓励大众创新创业,上海应该尽快拿出可行方案,而不是每次开会问同一个问题。

  今年是浦东开放25周年。25年前,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又一次迎来关键时刻,对于上海这座优秀的城市,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要求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