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长江报:守江护河水文兵

19.09.2014  15:55
  江西省水文局 陈义进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境内有一座芜头水文站,站建在抚河上游宝塘水河畔,站上有一群人,领头的叫吴和俊,老吴手下有几个兵,他们身怀绝技,个个是精兵强将,能“攀崖走壁”,能“飞天入水”。 三老一新”皆能手       芜头水文站现在有四个人,老吴、郑加龙、吴英俊和杨溢。老吴说,他和郑加龙、吴英俊是水文老兵,在水文站干了二三十年,杨溢是水文新兵,现在他们是“三老带一新”,战斗力没的说。         老吴1989年退伍后,便来到水文站,1998年担任芜头水文站的站长。他虽然有点瘦,但是手臂和腿都比较粗壮,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嗓门大,声音浑厚,一幅军人作风。       老吴说,他有一群悍将:郑加龙,军人出身,灵巧有谋,水文业务新知识一学就会,还烧得一手好菜,是站上的大厨;吴英俊,自己的弟弟,孔武有力,平时不大爱说话,但是,撑船、取沙等重力活他都抢着干,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作为哥哥的左膀右臂,他总是在前面冲锋陷阵;杨溢,大学生,2012年考进的新成员,能说会写,写材料、报信息都会交给他做。       2014年1月1日,芜头水文站搬到了新站,老吴说,到了这里他又招了两员大将——小黄和小黑。其实,小黄和小黑只是两条小狗,但是看家护院少不了它们,晚上量雨量,看水位,还可以带着它们作伴。小黄和小黑很听话,被站上的人称呼“警卫兵”。       老吴自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呆在芜头水文站,从青年,到壮年再到中年。他说,他们一群人,是同事,是战友,更是兄弟,就如同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战斗…… 苦并快乐一家人       1983年,郑加龙从部队转业,便来到了芜头水文站。说起当初的印象,郑加龙一边摇头一边说道,“那真叫一个偏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什么房子,到了夜晚很吓人。”       杨溢2012年到站上报道的时候,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清楚的记得那是半边围墙包围着的一座青砖平瓦房,一扇大门四扇窗户,墙面没有粉刷,房前是一块泥巴地。
      “虽然条件简陋,但是大伙在一起很开心,一起工作、一起烧菜做饭,其乐融融。”老吴说道。因为站比较偏僻,所以站上的人买菜、买生活用品都要到几公里之外的集市上去,他们出去买菜一般会买上几天吃的菜。站上用水也是一个问题,大家要到离站二三百米远的老井中提水。晴天井里的水还比较干净,遇上雨天,井里的水就浑浊的没法喝。       郑加龙的女儿就出生在水文站。他说,那天他和同事正在河里测流,突然有人跑过来对他大喊,“郑加龙,你老婆快生了”。他一惊,立马放下手中的仪器,就往站里跑。到了站上,他看到大家都在忙活,烧水、搬柴火、端盆……没过多久,他的女儿就平安降生。当时,他觉得站就是他的家,同事和他们的家属就是自己的家人。 风雨同舟写人生       站上的主要工作是看水位、测流量、量雨量,再报送水文信息。       看水位、测流量要从站房出发,走过两个山岭,穿过一片树林,爬下一座近乎垂直地面的石头崖壁,再走过一处山地,才能到观测地。以前这个地方有豺狼,为了安全,大家出去都至少是两个人。在凌晨两点观测水位的时候,他们还得带上棍棒等工具防身。       下大雨,别人都往家里跑,水文人却要往外跑。老吴说,下雨天是他们最忙、最紧张的时候。一下雨他们就要尽快到测验断面观测水位,施测河水流量,登上木船在湍急的河水中测流打沙。曾经有一次,连续十一天强降雨,超警戒水位时长达220小时,他们都没时间洗澡,衣服穿了晾,晾了又穿,每个人身上都是馊味。       测验断面是雷区,有一次,郑加龙和吴英俊去河道取沙,船撑至河中时,突然一声巨响,只见一火球从山顶滚入河中,两人吓得一动不动,任由木船向下游漂了很远。还有一次,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用于水文信息发送的通讯铁塔即将被刮倒,老吴一声令下,“是军人的,上!”说完他就冲在前头,将铁塔牢牢控制住,才确保通讯安全。       发送水文情报以前用的是老式手摇电话机,线路经常出故障,一出问题,他们就要步行至6公里外的邮局送报。郑加龙说,有一次,凌晨2点,他们去邮局送报,因为太晚,邮局的人还以为遇上打劫的。     下雨,他们在雨中穿梭,河中测量;天晴,他们要爬到十米多高的铁塔上刷漆保养、检查维护。老吴会开玩笑地和别人说,“芜头水文人,现在个个是武林高手,攀崖走壁,飞天入水,本领高着呢”。       老吴说,自从把家搬到集镇后,他就没和家人一起过过年。他女儿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不回家过年?”妈妈不知道如何回答。说到动情处,他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       老吴说:“干水文的,就是这样,有苦涩和忧伤,也有欢笑和温暖,这就是水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