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长江报:江西:小农水滋润大民生

15.04.2014  20:26

      水渠交错,水流潺潺,欢快地闪着粼粼波光,环绕村庄,跳跃地向良田注入股股生机;硬化亮化的河堤工程、标准粮农田的干、支水渠,与美丽的村居交相辉映。这些在生机盎然的春天里,构成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现代田园画卷,带给人们无尽的惬意。这是笔者近日在赣县2013年度全国小农水利重点县项目区看到的一番景象。

      去年江西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连续第四年荣获全国优秀,中央再新增江西省26个重点县名额,实现了全省有农业生产任务建制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全覆盖。经过多日的调研和踏访,笔者深切地感受到,遍及江西的“小农水”,润泽一方水土,也惠及了一方百姓。

 

开启致富路

 

      在南康市唐江镇,一片钢化棚蔬菜基地映入眼帘,棚里蔬菜生机勃勃。唐江镇水管站长刘宇光介绍,这片蔬菜基地之前由于水沟堵塞,有水不能用、有水放不出,农田成了荒田。今年唐南村实施了小农水项目,新建渠道11多公里,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农民再也不用争水抢水。蔬菜基地老板温先霖说,他一次性承包农田600多亩,投资180多万元,实施钢化棚蔬菜基地建设,并很快见效,预计每亩收入2万元左右,明年将再扩大规模,争取突破1000亩。

      据介绍,唐江镇是南康市的农业大镇,小农水项目涉及26个行政村,受益人口6万多人。为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唐江镇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修通田间渠道;另一方面运用“一事一议”政策,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水利设施。“农田变废为宝,闲置田变富田。”目前,该镇建成千亩以上蔬菜基地4个,蔬菜特色产业带迅速形成,受益群众达9000人。

      近年来,永丰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及专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9137.45万元,项目区耕地节水、增产、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可观,并且产生显著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0提高至0.55以上,年新增节水能力756.17万立方米,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7.6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3.5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04万公斤,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95.08万元;工程受益人口达10.46万人,农民年人均增收126元。灌区工程实施后,渠道通畅,保障了农田灌溉用水,缓解了水事矛盾,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同时有力地推动受益农民积极投劳筹资,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农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抗旱保丰收

 

      2013年夏,令人记忆犹新的莫过于那场干旱。而对于小农水项目区内的百姓来说,记忆里只有小农水凸显出来的抗旱效益。

      在被高温炙烤持续近一个月的新干县,在已建成的七琴、潭丘、溧江等乡镇的小农水项目区内,大渠小圳清水畅流,放眼田际满目青翠,尽显生机的场景令人不禁叹奇。潭丘乡大塘村书记陈跃红的一席话道出其中的奥秘:以前遇到这种大旱天,保守估计近三成水稻要面临绝收的境地。今年则明显不同,项目建成后效果非常明显,水稻因旱成灾不到5%,且多集中在高边远田块。这主要得益于:水源有了保障,上游窑里等中小型水库和山塘经过除险加固蓄水保灌能力大幅提高,抗旱初始蓄水总量多于平水年份。干渠没了梗阻,清淤、水毁修复及时。最重要的是打通了毛细血管,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最闹心的问题。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农田全部成方成格几成一面,左弯右拐宽窄绵长的斗、农、毛渠好似一条条毛细血管全部被纵横拉直、水泥硬化,形成了高效的田间灌排工程体系。从干渠分水口到田间,跑、冒、滴、漏没有了,放水周期缩短一半,不用守夜放水、抢水争水。

      去年夏季,在金溪县,水稻、农作物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纵横田里水渠细水长流,村民们田间劳作,井然有序,看不到一点受旱的迹象。  据了解,该县左坊镇厚潭、客路两地处该县马街灌区(中型)末端,共有耕地面积3000余亩,由于地处灌区末端,早先有近1000余亩的农田得不到灌溉,尤其是碰上干旱年份,要靠天吃饭,产粮低而不稳,村民焦急万分,有的田已荒废多年。2011该县水利部门在实施“小农水”项目时,通过调查了解到两村情况,就将两村一起纳入项目实施规划范围,投入项目资金120余万元,为两村委会整治渠道12.6公里,衬砌、铺设U型过水槽8.6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12座,使两村3000亩水田实现了100%全灌溉,在今年该县遭遇罕见的旱情下,该灌区3000余亩农田全部栽上了“二晚”,并且长势良好。

 

成就乡村美

 

      吉安市青原区农业科技园、无公害蔬菜基地、家庭农场等,一个接着一个,目不暇接,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了解,近年来,青原区建成千亩以上标准化蔬菜基地15个、农业合作社95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获得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4个,带动农民就业岗位2万多个,农民人年均增收90元,受益人口14.96万人。

      这一喜人的变化,源自于青原区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该区分别于2010年、2013年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第五批小农水重点县。为了加速惠民政策转化,该区创建筹资筹劳机制、质量监督机制、工程管理机制,走活了小农水一盘棋,维修改造大小灌区55处,衬砌渠道865多公里,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8.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59万亩,全区有效灌溉率达到96.26%。

      永丰县恩江镇花园村绘就一幅“田成块、路相通、水相连”的美丽田园风光图。原来1100多亩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即将变成保水、保肥、保土的高产田。通过对项目区内土地统一整平,沟渠配套,一条条笔直的渠道和一块块平整的农田将呈现眼前,花园村将焕然一新。2013年是该县实施全国第四批小农水项目的第二年,项目涉及7个乡镇,建设面积2.29万亩,项目总投资3266万元。截止2月中旬,已完成项目投资2776万元,占整个工程量的85%。该县自2009年列入全国第三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以来,已累计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5.41万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4.2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64万亩,年节约水量1013.91万方,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75万吨。

      赣县去年10月动工兴建2013年度全国小农水利重点县项目。项目总投资2885万元,主要涵盖7个乡镇21行政村,实施脐橙、油菜、蔬菜高效节水灌溉2.05万亩,实施渠道工程0.5万亩工程。目前,该县已完成脐橙、油菜、蔬菜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改善有效农田灌溉面积5000多亩。该县建管并重,在21个项目村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对已建项目进行管护,项目管护率达100%,确保项目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