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要都用意志决定

01.09.2014  17:47

周六早晨,一刷微博,铺天盖地都是翻译家孙仲旭因抑郁症去世,不由地怔了一下。我不认识孙仲旭,却无端地觉得与他有文友之谊,一方面是我看过他翻译的书《小人物日记》,他译作中更知名的《麦田守望者》和《1984》,我也都翻过。他的文字,有淡淡的翻译腔,能看出来是故意的,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是一个发生在遥远国度的故事,文字间的距离在保护你。另一方面我去年也翻译过几本书,体会过翻译的孤独,仿佛是在与看不见的作者对话,意思全明白,却很难信达雅地说出来。几百页的书,一天翻几页,未译部分的厚度似乎始终不减。有时翻着翻着,会觉得泄气,能译完吗?就算译完了,又有读者能懂得我的心血吗?那种茫茫如大海一舟般的寂寞,会吃人。

在网上约略查到他的资料,他在一家航运公司工作,时常只身在外,还曾经长期派驻喀麦隆。37本译著全是在业余时间翻译的,翻译收入不高,更证明了这是出于爱好。都说搞文字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寂寞岂是那么好耐。在一则微博里他这样说:“在船上,有的船长喜欢开着房门,有的船长喜欢关着门……我状态好时喜欢关着门,看书、看电影、工作什么的;状态不好时常常开着门,隐隐希望谁路过会来打个招呼,聊一下。”不知为什么感觉很心酸,大概因为有时候我也这么做,QQ上线,把自己点亮,希望谁来陪我打个哈哈。

铺天盖地的怀念文章,一半是痛骂稿酬制度,认为低稿酬是杀害孙仲旭、迫使他患病的罪魁祸首;另一半则力证抑郁症是病,突如其来,迷雾般漫住人心,令人如目不见物的兽,会发狂。但我得诚实地说,大部分人不知道真相。我们读他的书,却未必了解他这个人;字里行间点滴透露的心事,也远远不足以构筑这个人。孙仲旭正如大部分中年人,往好处说,有妻有子,有稳定收入,有自己的爱好,有一定知名度;而往坏处说,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劳心劳力,业余从事的又是要求奉献大量心血的文学翻译工作。究竟发生了什么,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压垮这个中年父亲——他的儿子,才十四岁,我们不知道。而我,鼓励所有人好好地活下去,放弃减肥,用美食给自己一点点小小的快乐;开始运动,再没有比运动更好的释放多巴胺的方式;越是想宅越要出门,跟人嬉皮笑脸甚至吵架,都好过默默思索人生……

人到中年,生死变成一种选择。就像许多年前决定开始某件工作,爱某个人,留在某个地方一样,都前思后想过,最后一咬牙一跺脚、横下一条心决定了,仿佛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是不存在的;一切的决定,都要用意志来实现。这样想来,人生未免有些惨淡,但活着的惨淡还是比早逝的好吧。好多年前,也因抑郁症自杀的三毛写过一首歌:“不要不要跟我來,家中孩儿等着你,等爸爸回家把饭开。”不要让那等待你的人失望吧。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