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2016  01:38

  □刘英敏

  她是唯一一件最能代表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东西;她是中国生存、发展,乃至受欺,以及被世界景仰、价值高度所在的一件东西。她深刻、伟大,如生物基因;她平凡、温暖,似人间炊烟。

  是的,她升起华夏千万年袅袅炊烟。

  她,是仁。可食,可用;可修齐治平。

  摩顶放踵,牺牲生命,他率先找到仁,被后人奉为神。他是神农。炎黄子孙传说:一天,神农看到一只红鸟衔着一串种子,看见他就把种子吐出。炎帝颖悟,将种子撒进土里,教人制耒耜松泥土,筑渠灌溉禾苗。秋天,大片谷子成熟,人们除掉壳吃里面的仁,无须满山遍野为肚子奔波矣,幸福满满。靠五谷之仁——农业,国人很早摆脱靠肉(狩猎)的血腥和采草籽、野果的蒙昧,发育了醇厚、绵延的华夏文明。五谷的发现、利用,乃华夏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但绝非像神话那么浪漫,透过神农神话,就知是何等艰难困苦。神农尝百草,当包括更重要的使命——辨五谷。三皇五帝,只有神农为民倒在工作岗位上。粮食,自古是华夏史册里悲壮的“关键词”。

  美国学者安德森说: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可选择的食物多,却选择了最经济和营养差的谷物,养育了众多人口。安德森疑惑中国人为何不选择吃肉、喝奶为主吧?既然可选的食物多,选择谷物为主粮,则彰显从容、宽容和理性,是早慧的国人选择的一种平和、远大的生活方式,是国人哲学思维、养生理念的体现……再者,谷物营养好着呢!

  西方难懂东方的仁。

  奔波一生,历经万苦,他发现仁,被后人敬为圣。他是孔子。他怎么发现如婴孩般极其弱小,但又必将力大无穷的仁?

  春秋无义战,孔子周游列国,目睹礼乐崩坏的社会,日思夜想破解的良方。“找到了,就是它——仁!”高大的孔子兴奋地猛一击掌,将颜回等弟子吓一跳。

  孔子原创将人类的整体最高道德规范集于仁,构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含孝、悌、忠、恕、礼、勇、爱、恭、宽、信、敏、惠等,这些美好字眼,被国人千百年端端正正用做名字)。春秋时仁与上述诸多德性并列。孔子从诸多有关仁的思想中取舍、提炼、综合,赋予新的丰富内涵,仁从其它德性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早期儒家思想体系。历代儒家前赴后继悉心浇灌,仁这棵小芽长成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其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全新意义上的仁,乃孔子敏求善思、动心忍性,自家从“五谷的仁”中体悟而出。

  海外亦有仁,形态异于华夏。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薯、南瓜等近30种农作物传入欧亚旧大陆。粮食的瓶颈,明朝以前中国人口最多在1亿徘徊,到清道光年间已达4亿,这主要归功于上述美洲农作物明末的引入和广泛种植。这些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中国传统的五谷高出多倍。

  美洲的这些作物,不像中国的五谷,有壳、含蓄、精美,它们特像美洲土著人,热烈、浑厚、纯朴,它们有硕大、饱满、甘美的“仁”——带皮也可食用——一种异于东方五谷的,但同样伟大、无私的仁呀!还有,茶叶、咖啡、烟草、辣椒、甘蔗,是“特殊的仁”吧?世界因之而更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