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不做传统媒体的敌人
眼前29岁的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一鸣,一身休闲装,随意得就像一个邻家大男孩,略带福建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软绵绵的,让前来采访的《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没有感受到一丝强势的味道。
然而,由这个“80后”大男孩担任创始人的“今日头条”,上市一年多来却风头强劲且霸气十足,在苹果商店的新闻客户端排行榜中始终稳居第一名,让不少体量庞大的同类应用都望尘莫及。让我们来看两个数字吧——“今日头条”用户规模达到6000万人,每天用户累计使用时间超过两亿分钟,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如此惊人的用户黏性不禁让记者抛出一个问题:“这是在新闻领域和传统纸媒抢读者吗?”来自张一鸣的回答仍然是软软的福建普通话,透着温和、谦逊且合作的态度:“我们不是传统媒体的敌人,而是想要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圈。”那么,“今日头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新闻客户端?缘何能够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其与非敌是友的传统媒体又如何同盛共荣?
来,让我们打开手机,点开这个APP应用去一探究竟吧!
因为最懂你——6000万用户可定制专属头条
记者最初体验“今日头条”的感受可以用“惊讶”来形容,因为它对用户的了解程度甚至超过用户本人——当记者用绑定的微博个人账户登录“今日头条”时,它能够迅速根据记者的兴趣偏好,立即向记者推荐传媒领域、文化娱乐、旅游美食等符合个人兴趣的内容;而随着记者使用“今日头条”次数逐渐增多,“今日头条”在记者每次登录时所推荐新闻信息的精准程度也越来越高。
对于记者的惊讶,张一鸣解释“今日头条”是一款“最懂你”的资讯类应用,它可以不断对用户阅读行为进行学习和分析,不断增加人的属性,从而实现对人的定义更加精准的把握,向每个用户推荐不同的新闻资讯内容。“第一次使用绑定的微博账户登录是热启动,所推荐的新闻信息与用户自己的微博信息相关联,与他有直接或间接的好友关系也会为这名用户打上多个标签或者属性;第二次以及之后的每一次使用行为也都被记录下来,“今日头条”会对用户浏览、收藏、转发、评论新闻资讯的行为不断进行分析,再结合其阅读习惯、阅读时间、阅读位置等多个维度,在自己的系统内越来越精准地把握用户个人属性。”
“我们希望对用户兴趣爱好了解得越细致越好。”张一鸣举例说,某用户在阅读习惯中表现出对股票比较感兴趣,而且只关注其中某10支股票,“今日头条”在获取这一分析数据后就会较多地向他推荐这10支股票的相关信息。“用户的使用行为和阅读规律越明显,‘今日头条’的数据分析就会越精准。经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几次‘调教’,‘今日头条’就会真正变成每个用户精准个性化定制的新闻资讯,而每个用户所看到的‘今日头条’都是不一样的。”
虽然没编辑——却成用户的“秒懂”资讯口袋
让张一鸣最为得意的,不止是“今日头条”拥有“最懂你”的特性,还因为这个“懂”可以实现“秒懂”——
当用户第一次使用微博账号登录时,它能在5秒内根据对社交数据的挖掘,计算出新用户的兴趣分布;
当用户第二次及之后每一次使用时,它能基于其兴趣点和当下所处场景、位置,在0.1秒内临时计算完成那一刻的数据分析;
当实时计算出用户行为分析数据时,它能在3秒内完成推荐文章的提取、挖掘、消重、分类,并将资讯精准推送到用户面前;
当用户的使用行为出现调整变化时,它能在10秒内更新用户模型,以实现对用户属性更加精准的把握,让下一次推荐更精准;
……
“今日头条”如此“秒懂”的速度和节奏,使得用户随时打开应用、随时刷新页面,都能够看到系统为其推荐的最新个性化资讯。然而,与腾讯、新浪四大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以及同类应用主要靠人工编辑和推荐不同,“今日头条”是一款“没有小编”的信息推荐类应用,这一切能够以秒来计算的信息收集和推荐,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基于整合整个互联网新闻资讯来实现的。“纯技术人员在公司的人员比例中占了一半,如果再加上产品设计可以超过70%。”张一鸣说道。
其实,一些信息推荐类应用也可以实现用户自主订阅感兴趣的传统媒体、自媒体等内容源,但在张一鸣看来,这些信息推荐类应用虽然订阅页面,但不组织信息,这与“今日头条”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定制化推荐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一些应用可以向用户推荐他所感兴趣的科技资讯,但用户可能对它所推荐的某类科技资讯并不感兴趣,而是具体对新媒体、数字出版更感兴趣,因此它所推荐的科技领域资讯就不是那么精准和细致;再比如,一些应用可以向用户推荐他所感兴趣的旅游资讯,但无法根据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推荐,而“今日头条”在分析用户阅读兴趣时会对其予以精准定位,并根据地域这个维度推荐所在地的游记攻略。
“因此,即使你‘秒刷’‘今日头条’,上面的资讯也是看不完的。”张一鸣把“今日头条”看成是“用户可以随身携带的资讯口袋”,这其中不仅有新闻,还有大量信息,“只要是搜索引擎搜索到的内容,我们都可以通过技术为用户抓取到”。
尽管来势汹—— 仍希望传统媒体 越繁荣越好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微博和微信的朋友圈里,经常会出现来自“今日头条”的新闻链接分享。张一鸣将这种与社交媒体之间的信息推荐机制,归结到“今日头条”所具有的“开放”这一特性上。“从微博中来再回到微博和微信中去,让‘用户信息获取—个性化信息推荐—微信和微博分享’3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可正向循环的闭环。”张一鸣坦言,“今日头条”欢迎将其他社交媒体的账号变成通用ID,因为“这样对‘今日头条’和社交媒体都有好处”。
事实也的确如此——今年上半年,在不少用户逃离微博开始向微信转移的过程中,“今日头条”这一开放性使之成为连接微博和微信的桥梁,人们通过“今日头条”把微博上的信息发现转发到微信朋友圈,这种信息推荐分享大大增加了两个社交媒体的活跃度;而“今日头条”本身也借助社交媒体的分享,实现了用户的大增长和活跃度的大爆发。
当然,“今日头条”的开放性还不止于此。尽管已经拥有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但“今日头条”仍然与近百家传统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为用户推荐同一事情的报道时,会优先对已签订合作协议媒体的报道资讯进行推荐。在张一鸣看来,“今日头条”与传统媒体一定会是越来越好的合作关系,因为与门户网站不同,“今日头条”本身并不生产内容,定位是信息分发的渠道,因此与传统媒体不仅不存在竞争,而且还会对传统媒体带来非常有益的促进,可以成为其在本身之外的又一个展示平台,增加传统媒体自身品牌和所登广告的曝光度。
如此看来,对“今日头条”而言,其客户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用户,一个是媒体。张一鸣认为,对用户来说,最有用的就是为他们找到更多有趣、有价值的信息;对媒体来说,最有用的就是为他们找到更多、更好的读者,然后实现变现。“比如,杂志最大的问题是怎么生产出优质的内容,怎么找到自己的读者。“今日头条”至少可以帮他们把后一部分问题解决了,让他们能够更加专注地去做好内容。其实一些杂志办得挺好,但由于规模较小、读者分散且商业化程度偏低,面对高额的发行成本生存艰难,“今日头条”能够通过用户兴趣爱好的分析以及信息推荐,很快帮这些杂志在6000万个用户中找到适合他们的目标读者,这样杂志的变现就变得更为容易。”
“我们当然希望传统媒体发展得越繁荣越好。如果产生内容的传统媒体没了,我们也就没了。”张一鸣坦言,目前“今日头条”还没有为传统媒体带来直接的广告分成等商业价值服务,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把产品和体验做得更好,但“今日头条”在未来会想尽办法支持产生内容的传统媒体,以形成一个共赢的媒体生态系统。“明年将重点考虑广告商业的探索和开发,希望为签约的传统媒体在内容分发服务之外带来更多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