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谈”:改革年代听民声
6月16日,《人民日报》创刊66周年的次日,头版左下角刊出征稿启事:
从1980年1月首次亮相《人民日报》,“今日谈”已经三十有四。
34个春秋,这个位居一版的小小“绿地”,在编辑、作者、读者的精心耕耘下,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从中央领导、文化名人,到基层干部、工农学生,无数读者成为作者,为“今日谈”撰文写稿。多元群体、多样话题、多彩表达,使这块“绿地”始终拥有深厚的土壤,释放出旺盛的生命力。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大潮已经起势,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更好以言论传递读者心声、用观点推动时代进步,立片言以居要,收千里于方寸,让这块“绿地”更好展现我们时代变革的风貌?
在第5版的评论版上,编者热情?相邀《“今日谈”,请你谈》,强调“特别欢迎来自一线、接地气的鲜活题材,以小见大,居高声远”。
这个比央视《焦点访谈》年代更久远的党报小评论栏目,记载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对社会现实的直言批评,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留在了过来人的记忆中。
“今日谈”34年话题数量分布
(单位:篇,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乐写三五百字
《人民日报》的头版,寸土寸金,唯独“今日谈”栏目34年来被固定放在头版下方位置,加框处理。有时第4版也发“今日谈”评论。“今日谈”的篇幅约定俗成,每篇评论不超过500字。就这区区三五百字,让各界名流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欣然提笔。
“今日谈”34年话题分布比例(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1982年6月4日,《习武不必去少林寺》是时任主管新闻宣传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的手笔。由于影片《少林寺》的放映,少林寺成为一些青少年神往的地方。胡乔木实话实说:目前的少林寺,已非鼎盛时期。寺内的和尚大多已六七十岁,只有少数人过去练过武术,由于年迈或伤疾,早已不能教习武术。青少年为学武艺贸然出走他乡,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不少问题。家长、教师和有关方面应不失时机地向青少年做好引导和解释的工作,把他们正当的兴趣引到正确的方向上去。
军旅诗人公刘的“今日谈”,为一个流行词汇辨正:“文革”大会小会爱用“推开”这个词儿,比如“要推开大寨经验”。讲话人的本意是推行,要求别人仿效;但“推开”的确切含义却是推到一边去,不理睬、不接受。
老作家萧乾1985年年初在《人民日报》连载的《欧行冥想录》,有一处不经意间使用了早年人们常用的“残废人”一词,虽然表达的是对残障人士的同情和爱心,但还是刺痛了成都一位失去左臂、左腿的读者。他给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的信,转给了萧乾。老作家立即郑重撰文,在1985年3月18日的《人民日报》头版的“今日谈”中,公开声明《这个词用错了》。
【1】 【2】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