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红 从下岗女工到刺绣工艺大师 夏布“绣”出水墨风

24.01.2015  12:13

    夏布,即麻布,由苎麻编织而成,纤维柔韧,质地粗糙。

    当细腻精巧的刺绣遇上粗犷古朴的夏布,会有怎样的效果?

    那便是充满水墨风韵的夏布绣。10多年前,它籍籍无名不被认可;2014年12月,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下岗女工到中国刺绣工艺大师,张小红用心开启了夏布绣的新天地。

    创新,夏布与刺绣有机融合

    自幼喜欢刺绣、编织等女红的张小红,2002年因国企改革下岗。为谋生,44岁的她独自前往天津、苏州等地拜师学艺。2004年3月,在江西新余市妇联等部门支持下,渝州绣坊挂牌成立。

    张小红意识到,只有在苏绣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绣种和品牌,才能在刺绣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新余是“中国夏布之乡”,民间夏布文化历史悠久,夏布成为张小红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多年来,我一直尝试通过针法、风格、体裁的创新将夏布与刺绣这二者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合起来。”张小红说,针对夏布的粗犷肌理,她创新出适宜夏布绣的透底针、层叠针等针法和一绒多色、浮雕绣等绣法。

    《庐陵风韵》《江山如此多娇》《李太白像》……不靠近品味这些夏布绣作品,还以为是在观赏国画展览。

    “夏布质感如同宣纸,夏布绣题材多为中国水墨画。”注重线条、弱化色彩,线条在“”与“”间若隐若现,造就了夏布绣独特的水墨风韵。

    坚守,让夏布绣“”起来

    2012年10月,张小红得知入选“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后,激动地哭了大半夜。“评为国家级大师当然激动,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年来夏布绣终于获得了行业认可。

    2005年,张小红带着自己夏布绣作品参展推广时,受到了其他绣种的冷落和排斥。“不要说普通观众,就是刺绣业内人士很多都没听说过夏布绣。”受到刺激的张小红,下定决心要让夏布绣“”起来。

    她成立了夏布刺绣艺术研究所,以专业团队研发夏布艺术刺绣及夏布绣新工艺;注册了“夏绣”“渝州绣坊”等5个商标,“夏绣”商标已是江西省著名商标;她还获得“设有绣层的夏布工艺品”在内的外观专利46项。

    张小红先后免费培养出300多名绣娘。“众人拾柴火焰高,夏布绣发展壮大‘活’起来,绣娘的技能水平是决定性因素。”为此,张小红选派6名绣娘先后到中国美院、清华大学美院进修学习。

    传承,传统文化点亮未来

    各式各样的传统肩褡、口围、枕顶、肚兜等夏布绣生活用品,传统手工夏布织机、明清雕花木床刺绣帐幔、帐帘,创新夏布绣作品《滕王阁》《枫落吴江图》……1000多件江西民间刺绣文物、100多件现代夏布绣,由张小红创办的国内首家夏布绣博物馆,展示着夏布绣的悠久历史和创新传承。

    张小红介绍,自己梦想将夏布绣发展为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外第五大绣种,而建博物馆是实现梦想的重要环节。

    2014年底,夏布绣被列入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表示,夏布绣博物馆对非遗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要鼓励引导夏布绣的创新和开发,将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让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激活夏布绣。(记者 魏本貌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