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祭中读懂愤怒与奋进

14.12.2014  17:56

  本报特约评论员

  和平不是仅靠呼唤就能到来,大国尊严更不是仅靠怒吼就能生成。只有民富国强,拥有保护和平的能力,才可以说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不断尊重和保障国民权利,最大程度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和行动力,实现民族复兴,尊严才会写在每个国民脸上。

  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10点,国家公祭仪式开始,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民族之殇,祭之以国。这次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名义举行,体现出国家公祭最高规格。最高规格背后,挺立着国家立场,澎湃着国家情怀。在鸣笛声中,让人想到屠城之痛,想到无辜惨死的30万名同胞,也想到国家破碎、山河飘摇。30万遇难同胞,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由一个个有姓有名、有血有肉的遇难者组合而成。据悉,南京“哭墙”上已刻有10505名遇难者姓名,轻轻抚摸并一个个朗读他们的名字,胸中沸腾着沉重与苍凉。黄土下,埋着累累白骨,告诫我们:勿忘国耻,哪怕苦难已经结痂;铭祭国难,任凭悲伤逆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