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破题 促人水和谐

10.03.2015  23:00
 

本文于3月6日在香港商报上刊登

                                                             

      2014年7月,江西列入第一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省份,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健康、绿色的生态文明中,水的地位尤为重要。江西水利部门如何做好水文章,更好地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大发展?两会前夕,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

(一) 水利人要擎起生态大旗

      问: 水生态是江西最大的生态优势之一,请问发挥好江西的水生态文明优势,对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何重要意义?

      孙晓山: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央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要求建设好、保护好江西的绿水青山,“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水利部也把“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下泄”作为江西水利战略制高点。绿色发展是中央对江西的定位和要求。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也是生活之本、发展之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江西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现“一年开好局、三年见成效、六年大进展”目标,要坚持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充分发挥水优势、治理水问题、做好水文章。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新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在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中,有22项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占总评价指标的43%;在6项25条重点建设任务中,有13条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超过50%。

      发挥水优势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要支撑。我省水资源有“水量多、水质好、好利用、干扰少、潜力大”等明显特点,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水问题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必然要求。完成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和任务,必须科学配置水资源,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人水和谐。江西水利人要擎起生态大旗,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二)系统治理折射理念之变

      问: 治水”是我国水利工作的难题,江西在这方面有一个亮点,就是从上世纪持续至今的“山江湖工程”,受到国内国际广泛赞誉。请您谈谈江西在实践这项工程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的理念和经验。

      孙晓山: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想。总书记还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我们的山江湖工程,就是系统治理的典范。

江西是兼具山水林田湖各要素的典型区域,地貌格局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20世纪8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确立 “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山水综合治理。1985年,我省启动“江西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明确了“立足经济、着眼生态、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治山、治水与治穷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建设模式。1992年,山江湖工程被我国政府选送参加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技术博览会,1994年入选《中国21世纪议程》首批优先项目,2000年选送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展示。

作为山江湖工程的核心内容,水利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在调蓄区域水资源、降低洪涝灾害、减少下游泥沙淤积、获得清洁能源和血吸虫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至2013年底,江西已建水库10860座,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大型水库25座,中型水库238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也是山江湖工程的重要组成。经过多年实践,江西探索出小流域综合治理、花岗岩侵蚀劣地改造、“猪-沼-果”立体生态农业等多种水土保持模式,并广泛推广,被誉为水土保持的“江西模式”。

      山江湖工程在“系统治理”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为我们按照习总书记“系统治理”思路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遵循这一治水新思想,全省水利工作也正从“以人为主”转变为“人水和谐”,从“建设为先”转变为“保护为先”,从“人力为要”转变为“自然力为要”,努力建设水生态文明。

      问: 为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江西还做了哪些工作?

      孙晓山: 近年来,为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江西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设想,这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也是践行习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的有力探索。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该项目以“调枯不调洪”为理念,以水资源配置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主汛期,保持鄱阳湖和长江的自然关系,最大限度减小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冲击;汛末,拦蓄“洪水尾巴”,提升鄱阳湖枯水期水量调配和环境容量。工程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建设理念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为此,我们秉承科学负责态度,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开展了深入论证。2012年项目建议书通过行业评审,2014年被列入国务院推进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水系连通工程是系统治理和空间均衡的重要手段。我省正在按照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大力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代表性项目有正在实施的南昌市“中国水都?鄱湖明珠”建设和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赣抚尾闾水系连通和水环境整治工程。

(三)创新机制保障建设成效

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正处在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很重要。请问江西如何依托体制机制的创新,来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推进?

      孙晓山: 以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要从“宽松管理”转变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粗放用水”转变为“节水优先”,要从“多龙管水”转变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我们有四大方面的具体举措。

一是构建四级联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为探索符合江西实际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实现“防供有力、河湖畅通、水清岸洁、生态良好、乡愁永续”的建设目标,我省以南昌、新余和萍乡三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引领,在全国率先开展水生态文明县、乡、村试点建设和自主创建,着力构建四级联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制定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管理办法和评价办法,确定了第一批3个县、22个乡(镇)、125个村为省级试点,即将授牌第一批省级水生态文明单位。启动了《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此外,依托水利工程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水利旅游;着力打造鄱阳湖棠荫国际水生态体验岛,推动鄱阳湖生态旅游开发,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二是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探索建立水资源督察制度和水资源水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合理划分涉水事权,简政放权,加强行业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江河流域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健全涉水事务部门协作机制。实行“河湖蓝线”管理制度,推行河道管理“河长制”,探索水生态补偿机制。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支撑。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水利科研力度,建立了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和江西水土保持科研创新基地,搭建三大科研平台。依托这一平台,加强项目支持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合作与交流,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健全人才队伍,重点引进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方面的人才,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能力。

四是完善法治体系保障。贯彻“依法治国”方针,推进依法治水。重点是完善地方水法规制度体系,修订《江西省水资源条例》,制定《江西省湖泊管理条例》,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配套政策;加强水政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河湖水域岸线等各种水事违法行为;严格考核问责,将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述职、地方和部门绩效考核内容。

(商报记者 郭美勤 黄颖)

 

 

【江西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示】

江西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水生态文明县、乡、村试点建设和自主创建,着力构建四级联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以“”为载体,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江西人对生态的爱护,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绿色财富”,收获着由生态治理、保护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生态红利”。

图一:新余被纳入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图为极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城防工程。

                                 

 

图二:会昌县汉仙湖(羊子岩水库)丹山碧水风景如画

                                             
图三: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的傍河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