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铜鼓看小财政如何撬动大民生
铜鼓,2011年财政收入不足4亿元的小县,没有一分钱外援,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硬是砸下2.2亿元,打通了2.2公里长(含连接线5.5公里)的花山隧道,5万百姓从此告别大山阻隔,拥抱现代文明。
2014年春节,铜鼓一重点工程成为人们争相参观的热门“景点”——全线贯通的花山隧道吸引了被高山阻隔的西河片区5万人的关注。崎岖的盘山路变成了穿山而过的平路,听说5月即可全线通车,最欢喜的当属外出务工的人,明年大包小包回家过年不用再担心冰雪封路了。
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党委政府民生决策的依据。钱是问题,但绝不是根本问题,关键还在于群众观念
铜鼓是个典型的山区小县,在地理上分为东、西河片。一座花山岭,横亘在两个片区之间。岭上一条四级公路,有6公里多路段地处海拔500米冰冻线以上,弯急坡陡,交通事故频发,每年1个多月的冰冻封路期,百姓都靠肩挑手提步行进出。
东、西河片虽然仅隔一座山,发展差距却相当大。西河片的港口乡、棋坪镇、高桥乡、花山林场森林覆盖率高,山川秀美,有机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大有潜力,因交通不便,群众只能捧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
每年县里开两会,有关改善西河片区交通状况的提案总少不了。但多年以来,因为打通隧道投入过大,县里财力有限,始终下不了决心。
2010年年初,铜鼓县在全县干部中开展了走遍所有建制村、村民小组、村组党员、困难群众的“四个走遍”活动。县委书记胡国瑞说,以前听汇报、看提案,虽然觉得群众的要求有道理,但想到上亿元的投入,怕后续资金接不上,变成半拉子工程,难免有畏难情绪。到西片区的乡村走访,在670米高的盘山路上,不少人坐车会出现头晕、耳鸣、胸闷等类似高原反应;听着沿途的群众讲述每年冬季因高海拔道路结冰,导致的一次次交通事故。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1】 【2】 【3】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