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找矿耗干了自己 杨衍忠先进事迹报告团做客人民网

17.07.2014  02:43

杨衍忠先进事迹报告团做客人民网。

人民网南昌7月16日电(时雨)杨衍忠,生前是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高级工程师,退休后的20年时间里呕心沥血编写了600万字的《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找矿文稿》无偿捐献给国家,为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如今,斯人已去,但杨老的先进事迹却传遍赣鄱大地。16日,杨衍忠先进事迹报告团做客人民网,六位嘉宾共同回忆了杨老生前的点点滴滴。

文稿对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具有重大价值

何龙清是江西省地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访谈中他说,杨衍忠是江西地矿局的优秀共产党员,是江西地矿人的骄傲,也是科技工作者的骄傲。“前不久,我局组织专家对杨衍忠同志编写捐赠的文稿进行了初步整理,并对其价值和意义做出了初步评价。” 何龙清说,杨衍忠捐赠的与地质矿产工作有关的文稿主要有6方面的内容,总共有2850万字,其中整理赣南18个县近3000处矿(化)点信息文字600万字。

何龙清说,杨老的文稿显示,赣南地区有310处各类矿点及物化探异常点可以优先安排重点查证,其中矿点有117处。这对进一步在赣南地区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具有重大价值。

为了完成找矿文稿 彻彻底底耗干了自己

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党委书记陈武代表组织接受杨老文稿,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历历在目。今年5月15日,他收到杨衍忠托人带来的一封信, 看完信,他的内心受到很大触动。“第二天,我和郑继忠队长赶往医院看望他。只见他斜靠在藤椅上,胸前插着引流管,鼻腔插着输氧管,呼吸急促,双眼布满血丝,几个输液瓶挂在头顶,双手干瘦得连针都扎不进去。” 陈武说,杨老是为了完成找矿文稿,才彻彻底底地耗干了自己!

陈武介绍,杨衍忠酷爱地矿事业,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他的理想和信念,就是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他先后承担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找矿项目。他作为主要发现者之一的会昌岩背锡矿,锡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三、江西第一,经济价值达数百亿元,曾先后荣获地矿部、江西省地矿局找矿成果一等奖。

钟爱地质工作 要求子女“承父业

杨衍忠同志的小儿子杨卫民也来到直播室,讲述了杨老在家庭中的往事。“爸爸对地质工作有着很深的情结,他希望我们几个子女能像他一样投身地质事业。” 杨卫民说,妹妹杨燕萍高考考了高分,填志愿时,第一、第二志愿想填浙江的两所大学。爸爸知道后气得不得了,他专程请假回家。进了门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燕萍一定要去长春地质学院!”妹妹知道搞地质很辛苦,死活不肯,还和爸爸吵了起来。爸爸的脾气一下子上来,哗地把桌子掀翻,大声说:“只要你还姓杨,你就得听我的!”说完,拿起志愿表,动手填上了长春地质学院。妹妹很委屈,一路哭到了长春,走进了爸爸心目中的王牌大学。妹妹临近毕业分配,爸爸就不断写信给她,还给学校老师打电话,要求把她分回到赣州搞地质。

杨卫民当年招工分配到父亲所在的分队,当了一名工人。“本以为爸爸会照顾自己,谁知,爸爸却安排了一项又苦又累的活叫我干,让我上山去挖槽探。”杨卫民想不通,在后来的一次谈话中,杨老对他说:“卫民呀,不是我心狠,我们搞地质的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你还年轻,现在吃点苦,对你以后做人做事有好处呀。”也就是这句话,激励着杨卫民沿着杨老的脚步一直坚定地走了下去。

为了文稿 六七年没和家人一起吃过饭

我爸爸是1994年底因病提前退休的。编撰赣南地质文稿,是爸爸早就策划好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这是我这辈子找矿积累的精华,整理出来,对于后人找矿有很大的帮助。”杨卫民说,这时,家里的人才终于明白,爸爸在做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杨卫民介绍,爸爸工作的时候,家里人是不能打搅的,就连走路、说话、看电视,都得小心翼翼。爸爸肠胃不好,我们吃的东西他大多都不能吃,否则就会拉肚子。他每天吃的很简单,几个馒头,一个茶叶蛋,就蘸点酱油和醋吃。吃完,又继续埋头整理资料,累了,靠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了整整20年。“尤其是最近几年,爸爸对整理地质资料越来越痴迷,再加上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与我们已经大不相同,他有六七年没和我们一起吃过饭了,连过年也不例外。”杨卫民说,有时母亲看在眼里气不过就会说他,“都七老八十了,那么拼命干嘛!”可是一转身,他又坐在同一位置,干着同一件事。

对地质事业的坚持和热爱 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老杨是我的好同事、好兄长,他对地质事业的坚持和热爱,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赣南地质调查大队高级工程师唐峻回忆起跟杨老共事的一幕时,为之动容。他说,杨老个子不到一米六,体重只有八十多斤,可他总是走在最前头。化探野外采样,经常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回来时,每个人都要背上几十斤重的样品,老杨每次都抢着多背几个,有一次因为背得太沉,走得又急,半道上突然吐血,吓得同事们赶紧送他去医院,后来才知道,他小时候得过肺结核。

唐峻介绍,杨老除了是“工作狂”,还是一个既有人情味、又乐于助人的人,周围的人和杨老都相处得非常融洽。

专业知识十分熟悉 大伙叫他“杨博士

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副总工程师邓茂春刚参加工作时是杨老的徒弟,因此对杨老工作时的情景最为清楚。

师傅很爱学习,除了物化探,对地质、矿产、钻探等专业知识也十分熟悉,大伙都叫他‘杨博士’。” 邓茂春,不仅如此,杨老的爱好也很广泛,32册215万多字的摘抄本足以证明师傅博古通今。由于常年患病,师傅还记下了很多医学常识、健康拾零等等。

师傅常跟我说:‘搞物化探必须要懂点地质,你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学习。’” 邓茂春介绍,杨老还有一个绰号叫“活地图”。杨老工作了几十年,走遍了赣南的山山水水。有时随杨老上山,他经常会指着边上的山头告诉邓茂春,那是什么山,有什么异常,可能有什么矿。开始,邓茂春还有点不相信,后来拿图一对,果真如此。由此他对杨老更加佩服了。

杨老日记:对党的忠诚 对地矿事业的执着和热爱

杨老离世后,他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34本日记一一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杨老的600万字文稿外,人们发现的又一座精神富矿。6月19日,省地矿局工会主席吴珍和同事们开始整理杨老的34本笔记本。

读杨老的日记,我读懂了他对党的忠诚,对地矿事业的执着和热爱。读杨老的日记,我们读懂了他在家庭的担当。作为男人,对父母的孝顺,对妻子的挚爱,对弟妹的帮助,对子女成长的关心,都让人印象深刻。” 吴珍说,从杨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老一辈地质人的信仰是纯粹的,执着的,坚韧的,他们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为名利所困,不为物欲所惑,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