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你我他 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见闻

14.07.2015  14:14

  江西日报记者 郁鑫鹏 实习生 余 宏

  7月9日至12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多家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深入吉安、赣州等地的农村、社区、学校,聚焦江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风景这边独好”。

  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飞猛进,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电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为代表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

  然而,文化行业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政出多门、文化惠民工程重复建设、标准不一等问题也显现出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亟待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形成合力,单兵推进式改革要让位于统筹协调式改革。”我省一位文化专家这样说。2014年,我省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改革重点,出台了实施意见(试行),先后启动两批试点,试点县(区)32个。成立了由22家省直部门组成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为整合各方资源建好平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7月10日上午,距新干县城31公里的潭丘乡中洲村,有着450年历史、上千平方米的邬氏祠堂里,村民们三五成群,怡然自得,有的练剑练拳,有的弹琴唱戏,有的排练舞蹈,有的打牌弈棋……祠堂大门两侧,挂着“老年人颐养之家”“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民法制道德教育园地”等13块牌匾。祠堂里,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娱乐室俱全,秧歌队、戏剧队、武术队、龙灯队活跃。

  省文化厅社文处负责人丁跃告诉记者,新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难点上有突破、有亮点。据悉,该县构建了领导统一、权责明确、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效益。据悉,新干县统筹22个部门,在部门职能不变、渠道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据悉,该县财政投入4亿多元,并撬动社会投资、村民自筹等,使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十个一”(有1个3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藏书3000册以上的县图书分馆等),超半数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十有”(有1个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1个藏书2000册以上的“农家书屋”等)。

  寻乌县统筹土坯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各方帮建政策,捆绑相关部门资金,在7个乡镇建设了标准化的文化活动中心。不少前往调研的专家、业界人士表示,寻乌的经验是:“钱花得不多,事办了不少”“什么叫标准,一看就明白”。瑞昌探索出一条中部欠发达地区县(市)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新路子。该市5年投入资金10亿元,全市45万人口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1平方米,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市、乡、村、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为使我省基本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有标可依、服务质量有章可循、服务绩效有据可考,经充分调研和反复征求各地区、各部门意见,我省依据城乡人口流动的规律和趋势,探索制订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简便易行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形成了凝聚各方智慧的《江西省县(市、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施意见》(试行),还制订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一是公共设施标准,二是内容建设标准,三是资源技术标准,四是政策保障标准。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省进一步加大力度,省财政已下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2500个村每村建设一块“身边好人榜”、一个公共阅报栏,另外每村购买一套音响设备。

  当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不一、供需不对路、实效性不强、可持续性差等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群众需求调查评估和反馈机制。可喜的是我省有的县(市、区)通过不断创新探索,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每天晚上,只要天气允许,安远县体育馆前的广场上,采茶戏经典音乐响起时,必定出现成百上千的人和着节奏跳着采茶舞的热闹场面。按照振兴采茶戏的计划,2014年起,安远县将传统的采茶戏与时尚的广场舞结合起来,并根据老人、青年、儿童的运动特点新编了3套采茶舞蹈,既让喜欢采茶戏的群众得到健身,又让喜欢健身的群众学会了采茶舞。安远县一位县领导告诉记者,采茶广场舞的创新,因为突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因此能得到迅速推广。据悉,一年时间不到,安远县的机关、农村、社区、学校、厂矿60多个健身点3万多人跳起了采茶广场舞。靖安县结合村庄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发展水平差异和群众文化需求特征,调动社会各界和群众参与,早在两三年前,就全面完成了72个村的“农宿文化广场”建设;新干县先后向全县发放“文化消费优惠卡”1万张,持卡人无论是购书,还是看电影、看商演,均可享受八折优惠;赣州的于都等县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资金投入和运行管理的标准化,建立考评机制,保证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适销对路。